近日,工信部、國家體育總局等九部門聯合印發《冰雪裝備器材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鼓勵冰雪裝備器材產業發展。隨著冰雪產業規模逐步擴大,一些國內戶外運動品牌開始逐步發力相關裝備器材產業。但據記者了解,目前該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業內專家表示,隨著政策、資本推動以及市場需求逐步擴大,未來冰雪裝備器材產業的發展前景向好;相關企業則需要加強研發,對產品進行準確定位,積極培育市場。
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據公開資料顯示,冰雪裝備主要包括專業服裝(滑雪服、滑雪帽等)和個人冰雪器材(雪橇、冰刀鞋等)以及其他配件。冰雪設備包括滑雪設備和滑冰設備。其中,滑雪設備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滑雪場提升設備,包括架空索道、魔毯和雪地摩托等,另一類是造雪和壓雪設備,包括造雪車和壓雪車等。滑冰運動設備主要是冰場。冰雪裝備器材產業是冰雪產業發展的硬件基礎和保障,也是未來冰雪產業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記者了解到,行動計劃提出的目標是:到2022年我國冰雪裝備器材產業年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年均增速在20%以上;開發一批物美質優的大眾冰雪裝備器材和北京冬奧會亟需裝備,大幅提升供給能力;建立較為完善的綜合標準化體系,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知名品牌;創建若干特色產業園區,初步形成具備高質量發展基礎的冰雪裝備器材產業體系。
行動計劃還提出開發大眾冰雪裝備器材、實施精品示范應用工程、完善產業支撐體系、加強企業品牌培育。
此外,行動計劃對冰雪裝備器材產業發展提出五項保障措施,即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冰雪裝備器材產業專家咨詢委員會,對重大問題和政策實施情況提出咨詢建議;加大政策激勵,統籌利用現有渠道,整合各類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專項行動任務落實;優化產業發展環境,鼓勵金融機構、產業投資機構加大對冰雪裝備器材企業的支持,引導冰雪裝備器材租賃市場發展;推動高水平開放合作,引導國內企業“走出去”,積極開展合資合作,建設研發創新中心、工業設計中心、檢測認證中心、生產制造基地等,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加快專業人才培養,加快建設由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級管理人才等組成的多層次、復合型冰雪裝備器材專業人才隊伍。
北京大學國家體育產業研究基地秘書長郭斌表示,行動計劃將給我國的冰雪裝備器材產業帶來新的政策利好,這一產業將進入黃金發展期。
戶外品牌集中發力
隨著冰雪產業迎來政策利好,冰雪運動裝備器材也開始受到戶外運動品牌的重視。近幾年,許多運動品牌如:探路者、三夫戶外、安踏等企業紛紛加碼該產業。
探路者向媒體表示,考慮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帶來的影響,公司將對冬季運動核心品類進行重點布局,包括滑雪線、高山線、徒步越野線等產品線。
探路者稱,針對滑雪產品線,會考慮通過投資其他公司等方式整合外部資源,爭取市場主動。
安踏則在2016年斥資1.5億元獲得日本滑雪品牌迪桑特在中國的獨家經營權,進行其所有類別產品的設計、銷售及分銷業務。
2019年2月,安踏集團總裁鄭捷在財報會上表示,迪桑特在2018年完成“從無到有”的全線布局,其銷售額增長超過200%。安踏表示,迪桑特預期將從2019年開始取得良好表現,排除組建團隊等時間,迪桑特目前的發展速度符合兩年內實現盈利的預期。安踏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多次提到,細分市場是安踏未來趕超國際巨頭的機會,迪桑特將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契機,在高端冬季運動領域擴張市場。
三夫戶外于2019年5月26日與國際著名科技時尚運動品牌X-BIONIC的母公司X-BIONIC AG簽署了戰略合作合同,雙方將在多方面進行深度合作。
據了解,X-BIONIC 是國際領先的科技時尚運動品牌,近五年在全球各大冰雪賽事中有超過1100名身著X-BIONIC產品的運動員斬獲獎牌。
根據合同約定,三夫戶外將作為X-BIONIC中國區唯一戰略合作伙伴,X-BIONIC全部的科技、專利、品牌、產品和其他資源將通過三夫戶外落地中國市場。同時,雙方將建立產品研發設計中心。
未來仍面臨挑戰
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和北京卡賓滑雪集團聯合發布的《冰雪藍皮書:中國滑雪產業發展報告(2018)》預測,當前中國滑雪裝備市場規模在62.5億元,到2022年,滑雪人數有望上升到4500萬人,市場規模將達到450億元。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中也明確提出,到2025年,要實現直接參加冰雪運動的人數超過5000萬人并“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冰雪產業總規模將達到10000億元。
“雖然目前產業有相關政策支持,一些企業也在努力推進,但目前我國的冰雪裝備器材產業仍面臨很大壓力。”中國文教體育用品協會的專家表示。
該專家表示,目前該產業面臨的一大挑戰是企業的研發能力不強。東方證券研究報告分析指出,以滑雪產業為例,雖然中國滑雪產業發展迅速,規模不斷擴大,但滑雪裝備卻沒有取得相應的發展,國產滑雪板達不到競技比賽要求,國內雪場的滑雪器材仍然主要依靠國外品牌,特別是高檔滑雪板。與中國相鄰的日本是亞洲地區為數不多可以設計滑雪板的國家。相較于日本滑雪裝備品牌占本土市場50%以上份額的市場格局,中國品牌仍有很大的市場潛力等待挖掘。
據媒體報道,在第十三屆全國冬運會高山滑雪、單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項目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賽選手從雪板、雪鞋、固定器、頭盔和護腿板,使用的基本全是進口滑雪器具;就連以人類滑雪起源地為榮的阿勒泰隊,也不得不使用專業的進口滑雪器具。
另外,上述專家表示,該產業面臨的另一大挑戰是滑雪裝備價格昂貴,提高了消費門檻。他坦言,大部分初學者會選擇入門級的裝備,因為價格比較實惠。但是入門級的專業服裝包括頭盔、帽子、手套、眼鏡等在內加在一起的價格也要接近千元。而一些中高端品牌,例如芬蘭品牌哈迪、法國品牌樂飛葉,一套滑雪服的價格要在3000元到5000元之間。戶外高端品牌例如始祖鳥、素思,一套滑雪服的價格則是中高端品牌的1.5倍到2倍。而德國奢侈品牌博格納一套滑雪服的價格基本在3萬元以上。
上述受訪專家表示,國內運動品牌需要加大研發力度,推出科技含量更高的產品;另外,相關企業可以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生產不同檔次、不同風格定位的滑雪服,突出性價比優勢,降低消費者的參與成本,積極培育滑雪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