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契機大力發展冰雪運動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到,支持各地結合自然環境、氣候條件、社會需求等因素,加強公共滑冰館、室外滑冰場、滑雪場、綜合性冰雪運動中心等場地場所建設。同時,也鼓勵在有條件的城市公園或利用其他現有設施、場地,建設冬季臨時性戶外群眾冰雪設施等。
北京冬奧會是推動發展冰雪運動的契機,更是城市轉型升級邁向綠色發展的良機。“黃金黑鐵,不如一坡白雪”。申辦城市正多措并舉,打造天藍、水清、生態美的城市新面貌,惠及每一位市民。
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在奧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僅奉上了令世界驚嘆的開閉幕式視聽盛宴,展示了國家形象,推動了全民體育健身的開展,更是留下了包括比賽場館在內的豐富的奧運遺產。
2022冬奧會腳步漸進。如何讓奧運繼續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引擎?
答案是綠色奧運、可持續發展。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在平昌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總結會上說:“我們的目標是讓奧運會能夠最大程度上與主辦城市的長期需求和目標相契合。”
作為首屆從基礎籌辦階段就全面踐行《奧林匹克2020議程》的冬奧會,2022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將用綠色奧運串聯起城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引領城市發展新爆點。
激活歷史,“冬”風吹來盎然生機
“有機會一定要去北京看看!”巴赫號召他的委員同事們到北京參觀首鋼舊廠區改造項目。
擁有百年歷史的首鋼園區象征著北京重工業時代的輝煌,曾為經濟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為落實國家鋼鐵行業結構優化升級戰略,改善北京空氣質量,2005年首鋼正式啟動搬遷。昔日忙碌的設備、高爐冷卻下來,熱鬧的廠房陷入沉寂。
“十里鋼城”一朝閑置,應當如何尋求新生?
“當時也在反復摸索,提出了多個方案。”北京冬奧會可持續性咨詢和建議委員會副主任杜少中說:“把廢舊廠區改造為‘冰雪大本營’的方案讓人眼前一亮,利用原有廠房的做法既具有創造性,也契合了奧運會綠色、可持續的理念。”
曾用來儲存煉鐵原料的筒倉搖身一變,成為2022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組委會的辦公室,筒倉壁上鏤空雕刻出直徑1~3米的一排排圓孔,兼具采光效果和現代感。切割下來的混凝土圓餅也沒有浪費,被做成桌椅,古樸而實用。用來運輸物料的小火車靜靜地停在草坪上,一旁的樹木抽出新芽,綠得鮮嫩可愛。
在冬奧組委所處的冬奧廣場不遠處,是國家體育總局冰上項目訓練基地、滑雪大跳臺中心和冬奧博物館,它們與冬奧廣場一起形成“冬奧組合拳”,奏響冰與火之歌,讓老首鋼煥發出新生機,成為奧林匹克運動推動城市發展的典范。
歷史與未來在這里交融,綠色奧運的理念為城市更新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路。對此,巴赫評價說:“如果你對城市更新感興趣,如果你想了解奧運會是如何推動城市發展,如何助力實現一個城市、一個區域、乃至一個國家的發展規劃,那請你環顧四周,看看這個堪稱典范的首鋼園區,你將會得到所有答案。”
除了對舊廠區的創新性利用,對2008年奧運會場館的改造,也是冬奧會激發城市活力的又一生動案例。“水立方”通過在游泳池里架空結構變身“冰立方”,成為世界首個“冰水轉換”的場館;國家體育館將原有的玻璃幕墻改造為仿冰玻璃磚,用于冰球和冰橇冰球比賽;首都體育館則通過最新的聲光電技術打造“最美的冰”,在冬奧會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比賽中營造夢幻的競賽體驗……
昔日的“骨架”經過改造,擁有了更豐富的“靈魂”,不僅能滿足冰雪運動的需要,還保留了夏季運動的功能,形成“全天候雙輪驅動”的場館運營新模式,讓曾經在奧運史冊中大放異彩的場館續寫輝煌篇章,擁有更加廣闊的賽后利用前景,成為驅動城市發展的催化劑。
驅動現在,生態優先扮靚家園
國際奧委會名譽主席羅格曾這樣為中國點贊:“中國政府為解決環境問題所做出的努力是非凡的。在奧運會歷史上,從來沒有哪個主辦城市像北京這樣,將奧運會作為改善環境質量的一個重要契機。”
北京冬奧申委在《申辦報告》中承諾,為公眾生活和冬奧會舉辦提供更加優質的環境。自北京攜手張家口申辦冬奧會以來,城市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區域持續減排措施效果明顯,環境效益正逐步釋放。
悄然鋪開的冬奧環保路線圖究竟為生態環境帶來了什么改變?或許通過以
下3組數字能獲知一二。
一組是450個村和1303.62萬千瓦。以燃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質量改善的一大掣肘。北京市和張家口市緊抓冬奧會契機,推進能源結構改革。2018年,北京市完成450個村“煤改清潔能源”,平原地區基本實現無煤化。張家口市已建成70余座風電場,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到1303.62萬千瓦。在張北地區,高高聳立的白色風機、閃閃發光的光伏板與藍天碧野交相輝映,“風光”無限。
生活在這里的人們見證著改變。北京市民張言勛說:“這兩年空氣明顯好多了,買的防霾口罩很久沒戴過了,我相信到冬奧會開幕的時候,北京的環境質量一定更好。”
第二組數據是污水處理率93%和地表水水質達標率100%。冰雪是冬奧會的“標配”,這離不開良好的水生態環境。2018年,北京市完成非建成區84條段黑臭水體治理任務,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3%,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到國家考核要求。張家口市地表水水質達標率為100%,水環境質量持續保持良好水平。
另一組數據則是26.9萬畝和601萬畝。立足綠色奧運理念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綠色空間的拓展必不可少。2018年,北京市實施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新增造林26.9萬畝。張家口在冬奧賽事核心區、迎賓廊道和賽事連接線等重點區域規劃造林,去年全年完成造林601萬畝,不斷擴綠、增彩、增香,為冬奧會構筑起一道生態屏障。衛星觀測圖顯示,過去20年,京津冀越來越綠了,冬奧的中國底色越來越美了。
但努力并不會就此止步。我國已經向國際社會做出承諾,到2022年,北京PM2.5指標將在2012年的基礎上降低45%左右。
“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到2022年,北京一定天更藍,草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談到對冬奧會期間北京生態環境的期待,杜少中說。
點亮未來,發展跑出“加速度”
回顧歷史,轉變發展軌跡的機遇從未如近5年般垂青張家口。對這座城市而言,奧運會不僅是十幾天的賽事,更是一次千載難逢的轉型發展機遇。
冬奧會對發展質量的帶動作用,在崇禮的發展軌跡上體現得尤為直觀。曾經的崇禮“一礦獨大”,礦業稅收占全部財政收入比重高達75%,是張家口的礦業縣。
籌辦綠色冬奧會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推進高污染、高能耗等產業轉型,促進新興產業發展,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如今,黃金黑鐵不如一坡白雪。2018年崇禮第三產業稅收占全部稅收比重達58.4%,冰雪旅游業成為崇禮主導產業。過去面貌臟亂、粉塵飛揚的崇禮,如今已成為張家口的一張美麗名片,每當夜幕降臨,恍如歐洲小鎮。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張家口“零度以下經濟”發展勢頭正盛,冰雪服務業持續升溫,崇禮區建成萬龍、云頂、太舞等大型雪場7家、雪道169條162公里,成為中國最大的滑雪聚集區之一,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滑雪愛好者。
剛剛過去的冬天,來自北京的滑雪“發燒友”孔大為夫婦帶著3歲的女兒,在云頂滑雪場縱享雪上激情和清新空氣。夫婦倆感慨,這里的雪道又寬又直,雪質優良,滑雪體驗很好。女兒來過一次就愛上了滑雪,嚷著要再來。
北京來的游客大量涌入崇禮,一年比一年多。“縣城馬路上擠滿了京牌車,出來辦點事,一不留神還以為到了北京呢。”土生土長的崇禮姑娘周雯調侃道。
承辦冬奧的契機使得冰雪產業迅速聚集張家口,兩個冰雪運動裝備產業園拔地而起,22個冰雪裝備項目先后簽約,其中美國卡沃斯、布魯姆,意大利天冰,北歐萬眾之星等18家知名冰雪裝備制造企業已注冊落戶張家口,法國MND索道、造雪機,美國M3千禧世代雪板等項目已經投產。
“白雪換‘白銀’,堅冰換‘黃金’。借奧運東風換道超車的崇禮,以后的發展一定更好。”從事造雪裝備制造的李萬華說。
去年,35歲的王世雄結束“北漂”生活,回到家鄉張家口開了一家雪具店,過上安穩的生活。“冬奧會讓人們看到希望,經濟發展,日子紅火,這對我們普通老百姓而言太珍貴了。”王世雄說。
平凡的人們,感受著變化,期盼著未來。人們期盼著,2022年,燦爛的冬奧圣火輝映著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在送給世界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奧盛會的同時,也為自己構建出一個環境更優美、發展更均衡、生活更美好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