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雪季結束,這個賽季的國內各大冰雪賽事也都相繼落幕。與以往相比,這個雪季不少冰雪賽事都展現出了新特點,參賽人數增多、賽事規模變大、選手來源更為廣泛。出現這樣的局面,一方面的原因是隨著2022北京冬奧會的逐漸臨近,中國冰雪運動持續升溫,另一方面則得益于冰雪賽事參賽規則在這個賽季的調整。去年11月,在全國冰雪賽季之初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發布《體育總局冬運中心關于調整全國冰雪賽事參賽資格辦法的函》。文件內容中放寬了國內賽事參賽選手及參賽組織的條件、非注冊運動員、華僑和外籍運動員符合基本參賽條件的都可以報名參加國內賽事。
文件指出,為進一步落實“開放、共享”理念,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各種資源參與到備戰北京2022冬奧會,現將全國冰雪賽事參賽資格辦法調整補充如下:一、打破注冊壁壘,注冊不再作為參加全國冰雪賽事的依據,即注冊運動員和非注冊運動員都可以報名參賽;二、擴大參賽范圍,除冰雪項目傳統參賽單位和運動員外,個人、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等符合參賽基本條件的都可以報名參賽;三、改革參賽國籍和身份限制,鼓勵符合參賽基本條件的華人、華僑、外國國籍的運動員報名參賽;四、各項目參賽基本條件由全國各冰雪項目協會根據各自項目不同特點和要求統一制定并對社會公布。
文件一出便引起熱議,有人支持也有人質疑。但隨著賽季結束,以此文件為參賽精神的賽事中涌現出不少冰雪好手,這些人中就有部分非注冊運動員。他們通過這個賽季參賽辦法的改變,在國內大賽上嶄露頭角,一方面促進了非注冊運動員參賽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擴充了中國冰雪人才的選拔范圍。
注冊運動員與非注冊運動員的區別在于那里?所謂的“運動員注冊”,源于國家體育總局于1996年生效的規范性文件《全國運動員注冊與交流管理辦法(試行)》。總體來講,運動員如果想在國內參加由國家體育總局主辦的全國綜合性運動會和全國單項比賽,是不能以個人名義參加的,必須去相關單位注冊。期間運動員的個人競賽榮譽也同樣是注冊單位所獲得的工作成績。
近年來,隨著冰雪運動的發展,國內不少青年運動員采取家庭培養與社會培養的模式。脫離了體校模式,自然在參賽中受到諸多限制,因此在過去這是許多熱愛冰雪事業的非注冊運動員個體的痛點。然而《體育總局冬運中心關于調整全國冰雪賽事參賽資格辦法的函》第一條打破注冊壁壘和第二條擴大參賽范圍積極帶動了中國冰雪人口參賽的積極性。對于非注冊運動員的個體來說,冰雪運動不再單純是自己的喜好,是否注冊、也不再是參加賽事的阻礙,而是可以代表自己去獲得榮譽的驕傲。
當然也有人提出質疑,打破注冊壁壘,會不會出現參賽人員混亂、爭搶運動員的情況發生?實際上根據文件第四條,各項目參賽基本條件由全國各冰雪項目協會根據各自項目不同特點和要求統一制定。以中國冰球協會為例,制定了詳盡的參賽規則。中國冰球協會副秘書長徐成響解釋到:“根據中國冰球協會制定的細則,取消注冊壁壘并不意味著任何人都能參賽,而是將注冊時間放寬。”具體來說,在以往運動員注冊時都有規定期限,錯過時間則不能在本年度注冊參賽,中國冰球協會則是將注冊時間全天候開放,在全年的任意時間都能進行注冊并參加比賽。對于可能出現的運動員隨意組隊,任意轉換隊伍的情況,中國冰球協會也出臺了相關細則,以第一次組隊參賽的隊伍名稱、隊伍人員為依據,轉換隊伍則需要走相關轉會程序。實際上,去年全國冰球錦標賽男子B組的比賽就已提前采取此種方式,不僅擴大了冰雪賽事參與人群,還保持了全國比賽的參賽秩序。
文件中的“改革參賽國籍和身份限制,鼓勵符合參賽基本條件的華人、華僑、外國國籍的運動員報名參賽”也格外引人注目。由于我國冰雪運動相較于世界強國發展較為落后,2022北京冬奧會也著實面臨著不小的參賽壓力,吸引海外運動員回國效力也是快速提升競技水平的路徑。同時,鼓勵、吸引符合參賽基本條件的華人、華僑、外國國籍的運動員報名參賽,也能形成“鯰魚效應”,提升國內賽事的競賽質量。
我國冬季項目競技人口少、群眾基礎薄弱,此文件的出臺無疑為改革找到了突破口,未來中國體育將走向何處,還需要中國冰雪行業從業者繼續勾勒出未來的發展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