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報告(2020)》發布 科技助力減碳 釋放冰雪紅利
北京冬奧組委日前發布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國際奧委會同步發布遺產報告國際版。《報告》的發布,標志著北京冬奧組委在打造持久的可持續奧運遺產征程中邁出了重要一步。
“我們從籌辦伊始就高度重視遺產工作,充分考慮冬奧遺產的傳承與利用,制定實施了北京冬奧會遺產戰略計劃,注重從體育、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城市發展和區域發展7個方面、35個領域規劃、創造和運用冬奧遺產,努力為主辦城市留下寶貴財富,實現奧林匹克運動與城市發展的共贏。”發布會上,北京冬奧組委專職副主席、秘書長韓子榮介紹說。
記者了解到,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也是《奧林匹克2020議程》頒布之后第一屆從籌辦之初就全面規劃管理奧運遺產的奧運會。創造豐厚的冬奧遺產,為主辦城市和公眾帶來長期、積極的收益,是北京冬奧會籌辦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落實“綠色、共享、開放、廉潔”辦奧理念的具體行動。
北京冬奧會遺產工作取得哪些成果?綠色奧運又帶來哪些改變?
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質
北京冬奧會離我們越來越近,從曾經的“少數人參與”到如今“人人都熱衷”,冰雪運動正成為人們喜愛的生活方式之一,冰雪產業也展現出廣闊前景。
“以北京冬奧會為契機,我國群眾性冰雪運動、競技冰雪運動、冰雪產業補缺項和強弱項,均實現不同程度的跨越式發展。而‘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這一偉大實踐,將成為北京冬奧會最重要的遺產。”中國奧委會副主席、國家體育總局冬運中心主任倪會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報告》顯示,5年來,國家聚焦冰雪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完善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撐體系,推動中國冰雪產業實現快速發展。到2019年底,中國冰雪產業整體規模為4235億元,較2015年的2700億元增長56.9%。
在今年“兩會”期間,北京冬奧組委體育部副部長王艷霞就曾表示,推廣普及冰雪運動的目標不單是著眼于2022年冬奧會成功舉辦,而是致力于長期可持續發展,并籍此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質。
以籌辦冬奧為契機,同時普及冰雪文化,推廣健康生活方式,冰雪運動發展政策環境不斷優化,各類群眾性冰雪活動廣泛開展,場地設施逐步完善,冰雪運動競技水平穩步提升,包括青少年在內的越來越多的群眾走進冰場、走向雪場,尤其是殘疾人通過參與冰雪運動實現了與社會的更好融合。
綠色技術創新應用:場館可持續利用,加速低碳社會進程
就在今年6月1日,包括北京冬奧村和首都體育館、首體綜合館、短道速滑館在內的首體場館群,拿到了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頒發的綠色建筑標識。這也意味著,北京及延慶賽區11個冬奧場館全部通過綠色建筑認證。
隨著這些綠色場館設施陸續投入運行,將為北京冬奧會率先實現碳中和做出貢獻。
記者從北京冬奧組委了解到,目前北京2022冬奧會已經實現了場館100%由綠電供應,所有新建場館全部達到綠色建筑最高等級,北京及延慶賽區所有場館都可以完全采用公共交通抵達賽場。舉辦一屆“低碳冬奧”的藍圖正在變為現實。
“北京冬奧會優先采用綠色建造技術,建設了一批綠色、低碳的冬奧場館。”北京市重大項目辦安全質量處處長周光輝介紹說,由于現行的綠色建筑三星級標準不適用于雪上項目場館的評價認定,我國還首次制定了《綠色雪上運動場館評價標準》。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首鋼滑雪大跳臺中心等3個新建雪上場館就拿到了綠色雪上運動場館三星級評價標識。
新建的首鋼滑雪大跳臺是北京冬奧會唯一一個位于中心城區的雪上項目舉辦地,比賽期間將承擔自由式和單板滑雪大跳臺項目。賽后,這里將成為世界首例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臺場館,同時向公眾開放,變身服務大眾的體育主題公園。
為深入推進低碳冬奧理念,北京冬奧會通過進行碳減排和碳中和方面的技術創新和應用示范,在低碳和可持續發展方面形成諸多造福主辦城市和地區的遺產成果。 《報告》中就顯示,北京和延慶冬奧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熱、余熱等資源,各自建設建筑面積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超低能耗低碳示范工程;五棵松冰上運動中心將整個近3.9萬平方米的場館打造成為超低能耗示范建筑。
除了將綠色科技應用到冬奧場館,籌辦冬奧首先考慮的就是要用好這些場館。韓子榮表示,“在新建場館規劃設計階段,就提前考慮賽后利用,聚焦群眾體育健身需求,編制場館遺產計劃。采用創新科技手段,改造擴展現有場館功能,使得多數場館實現了冬夏兩用,并能長久利用,造福人民。”
留下碧水藍天:為主辦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力
七八月份去張家口享受“涼爽一夏”,冬日里則高鐵1小時去雪場滑雪,北京白領素素這兩年頻繁往返京張兩地。“抬頭就是一抹藍,天天都是神仙顏值。”她在朋友圈分享著自己的喜悅。
舉辦奧運會,對于主辦城市而言,更大的價值在于推動城市更高質量發展。
北京冬奧會的籌辦,加速了主辦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步伐,推動實施了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相關規劃與行動計劃,加大治氣、治沙、治水力度,實現場館建設與生態修復、賽區環境提升同步推進,極大地促進了京張地區生態環境質量提升,為體育運動與自然環境融合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示范作用。
亮眼的數字給出答案——截至2019年底,北京、張家口市空氣質量狀況明顯改善,PM2.5年平均濃度較2015年分別下降47.9%和26%。京張治沙覆綠成效顯著,兩市森林覆蓋率持續提升。賽區全面落實生態文明理念,延慶和張家口賽區及周邊區域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提升。
發揮冬奧會牽引作用,也引領帶動京津冀區域協同新發展。兩地三賽區借助籌辦冬奧機遇,建設開通高鐵高速,推動交通設施相連相通。北京市延慶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葉大華表示,京禮高速、京張高鐵延慶支線建成通車,不僅全面提升冬奧交通保障能力,還帶動了京張冰雪文化旅游產業,讓更多的延慶人捧上冰雪“金飯碗”。
《報告》中指出,堅持綠色轉型發展導向,為主辦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力。作為北京冬奧組委辦公區和滑雪大跳臺場館所在地,首鋼老工業區有機更新,努力實現文化復興、產業復興、生態復興、活力復興。
延慶區則通過推動“世園”“冬奧”“長城”三張金名片,大力發展特色文化體育旅游產業,打造生態涵養區建設新樣板;張家口市加速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環境,進一步發展冰雪旅游等相關產業,使當地群眾獲得了更多的就業和發展機會,生活水平獲得了顯著提升。
期待這些豐厚的遺產伴隨著精彩非凡的冬奧會,持久地融入到國家、區域和城市發展,成為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長久推動力。(作者:張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