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體育總局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冬季運動會競賽規程總則》。與上屆全國冬運會相比,本屆冬運會在參賽單位、參賽人員、項目設置等方面,都有很大變化。由于第十四屆全國冬運會(十四冬)處于北京奧運會備戰周期,與冬奧會全面接軌成為最大亮點。
廣東深圳男隊獲得冰球全國錦標賽 B組冠軍
改變參賽單位模式 或現更多南方隊伍
根據上一屆的競賽規程,2016年第十三屆全國冬運會,共有52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解放軍、行業體協等單位參加。其中,內蒙古自治區(10個)、河北省(2個)、黑龍江省(15個)、吉林省(8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9個)的下轄市(州)和單位均獨立參賽。實際上,參加冬運會的省市只有北京、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山東、河南、新疆、解放軍、前衛體育協會等13個單位,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參加辦法則另行確定。
十四冬將于2020年2月16日至26日在內蒙古自治區舉行,參加單位并沒有像上屆冬運會那樣具體到參賽省市,只是描述為“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解放軍、行業體協為參賽單位”,而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參加辦法同樣另行確定。
隨著“北冰南展西擴”進程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南方的省市加入到冬季運動的大家庭。不久前結束的2019年全國冰球錦標賽,首次參賽的廣東深圳女隊獲得了第五名的成績,而廣東深圳男隊則獲得了男子B組的冠軍,雙雙獲得了十四冬冰球決賽階段的參賽資格。
放寬運動員標準 華人華僑或將現身賽場
十四冬的參賽人員標準也放寬不少,除了各參賽單位注冊的專業運動員,通過資格賽達到決賽參賽標準的高等院校、俱樂部等社會各界人員,華人(已加入外國國籍的原中國公民及其外國籍后裔,中國公民的外國籍后裔)、華僑(定居在國外的中國公民)亦可以參賽。
十四冬的這一舉措,不僅能夠吸引不同群體參加到這項賽事中來。近來,冰球、花樣滑冰、滑雪等項目陸續有許多優秀的華裔選手出現在賽場上,如冰球的袁俊杰、花滑女單選手朱易、單板滑雪運動員谷愛凌等。通過冬運會,也可以發現一些有潛質的年輕運動員,以及符合優秀的華裔運動員,為北京冬奧會增加人才儲備。
實施運動員聯合培養 激發各方參賽積極性
本屆冬運會,實施了一項特殊的政策,即聯合培養運動員政策。冬奧會前,運動員代表單位可和參加十四冬會的參加單位簽訂聯合培養運動員協議,涉及滑冰(速度滑冰、短道速度速滑、花樣滑冰)、滑雪(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單板滑雪、跳臺滑雪、越野滑雪、北歐兩項)、冬季兩項、冰壺、冰球、雪車(雪車、鋼架雪車)、雪橇7個大項15個分項。
值的一提的是,同一單位的同一名運動員只能與另外一個單位簽訂聯合培養協議。換而言之,不能出現“一女嫁二夫”的現象。聯合培養的運動員參加十四冬比賽公布成績時,既公布運動員代表單位名稱,也公布運動員聯合培養單位名稱。十四冬會閉幕后,聯合培養協議也隨之終止。
聯合培養政策的出臺,一方面可以激發一些經濟發達等缺乏冰雪運動基礎省市參加冬運會的積極性,通過聯合培養的方式“引進”符合自身需求的運動員,然后代表當地參加冬運會角逐;另一方面,也可以減輕冰雪運動大省的經濟壓力,畢竟一些高水平運動員奪冠后需要一定的物質獎勵。聯合培養政策對于原單位和聯合培養單位來說,都是一種雙贏。
項目設置接軌冬奧 為備戰2022“備考”
在項目設置上,十四冬競賽規程明確提出,各小項與2022年北京冬奧會設項保持一致。根據安排,十四冬設滑冰(速度滑冰、短道速度滑冰、花樣滑冰)、滑雪(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單板滑雪、跳臺滑雪、越野滑雪、北歐兩項)、冬季兩項、冰壺、冰球、雪車(雪車、鋼架雪車)、雪橇7個大項109個小項,2022年新增設的短道混合接力等項目都將出現在十四冬。
因此,十四冬更像是北京冬奧會前的一次實戰演練。國內練兵,一致內外,通過冬運會,模擬北京冬奧會的參賽環境,讓運動員提前感受冬奧會的比賽氛圍。
此外,賽事還設置速度滑冰、短道速度滑冰、花樣滑冰、冰壺、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單板滑雪U型場地、單板滑雪平行大回轉和冬季兩項8個項目的32個青年組小項,以及輪滑、輪滑冰球、陸地冰壺、滑輪、滑輪+射擊、跳臺滑草、跳臺滑草+滑輪項目。
如果說冬奧會是一次高考,那么冬運會就是一次中考。“中考”的成績,對于“高考”同樣有借鑒意義。(黃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