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關懷和推動下,中國冰雪運動取得跨越式發展。在北京冬奧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獲得了9金4銀2銅,首次進入冬奧會金牌榜前三名,實現大幅度跨越。中國冰雪界十載砥礪前行,十載春華秋實,在北京冬奧會交上參賽規模歷屆最大、成績最優的答卷,一定程度改變了“冰強雪弱”的歷史格局,冰上項目和雪上項目齊頭并進,多點開花。在今年4月8日舉行的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廣大參與者珍惜偉大時代賦予的機遇,在冬奧申辦、籌辦、舉辦的過程中,共同創造了胸懷大局、自信開放、迎難而上、追求卓越、共創未來的北京冬奧精神。”
申冬奧成功助冰雪運動飛速發展
北京冬奧精神不僅體現在北京冬奧會上,也貫穿在北京冬奧會籌備和備戰始終。
中國在1979年重返奧林匹克大家庭。一年后,中國冬奧代表團一行36人走出國門,第一次登上冬奧會舞臺,翻開了中國冰雪運動發展與騰飛的篇章。葉喬波在1992年法國阿爾貝維爾第十六屆冬季奧運會上為中國代表團獲得了冬奧歷史上第一枚獎牌。2002年美國鹽湖城冬奧會上,楊揚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比賽中頑強拼搏,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實現了冬奧會金牌“零的突破”,實現了幾代冰雪人的金牌夢。
2013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支持北京和張家口聯合申辦2022年冬奧會的重大決策。從那時起,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整個申辦、籌辦、舉辦歷程,習近平總書記始終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高瞻遠矚,掌舵領航。
自2015年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以來,中國冰雪以“全項目參賽”和“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為目標,全方位布局,全面發展。中國冰雪健兒及背后團隊攻堅克難,爬冰臥雪,冰雪項目在中國迎來全面發展。北京獲得冬奧會舉辦權時,中國的冰雪項目在冬奧會上所有小項中有三分之一的項目從來沒有開展過。2018年平昌冬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共派出82名運動員,參加了5個大項、12個分項、53個小項的比賽,參賽項目約占項目總數的一半,獲得1金6銀2銅。在北京冬奧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作為東道主,實現了“全項目參賽”這一歷史性突破,并提前拿下“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這塊“金牌”。
跨界跨項選材助全項目參賽
自北京成功申辦2022年冬奧會后,我國就提出冬奧會項目要實現“全項目參賽”的目標。在我國,競技體育有著“夏強冬弱”“冰強雪弱”的特點。為了實現“全項目參賽”,體育總局冬運中心強化頂層設計,制定實施《2022年北京冬奧會參賽實施綱要》,明確“2018擴面、2019固點、2020精兵、2021沖刺”的備戰方略,確定“飄、升、奏”的參賽目標,大力推進跨界跨項選材工作,惡補冰雪項目人才不足的短板,實現了北京冬奧會109個小項“全項目開展”“全項目訓練”“全項目參賽”三步走目標。在跨界跨項選材工作理念基礎上,“擴面、固點、精兵、沖刺”的四步走戰略讓薄弱項目從無到有,由弱到強。
在籌備和備戰冬奧會過程中,冰雪運動不斷“南展西擴東進”,實現了冰雪項目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冰雪運動版圖的大幅拓展。據體育總局冬運中心主任倪會忠介紹,參加北京冬奧會的183名運動員來自全國20個省區市,其中約有五分之一的運動員是通過跨界跨項選材而來,雪上項目更是有近一半為跨界跨項選材運動員,徹底改變了冰雪項目僅僅依靠個別省份輸送運動員的局面。
今年2月11日晚,在延慶賽區“雪游龍”,閆文港在北京冬奧會男子鋼架雪車比賽中以四輪比賽總成績4分01秒77奪得銅牌,為中國隊拼得該項目歷史第一枚冬奧會獎牌。而6年前,閆文港還是一名跳遠運動員,2016年12年,他通過跨界跨項選拔入選鋼架雪車國家集訓隊。從平昌冬奧會的耿文強初亮相,到北京奧運會的全項目參賽,中國“雪上F1”通過加速度發展,展現勇者風范。
跳臺滑雪和北歐兩項很長時間以來都是我國雪上項目開展的難題。本屆冬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首次獲得跳臺滑雪混合團體標準臺、北歐兩項男子個人標準臺+10公里以及男子個人大跳臺+10公里的參賽資格。曾是田徑運動員的“00后”小將彭清玥和宋祺武經跨界跨項選拔加入跳臺滑雪國家集訓隊后開始顯露天賦,并走上冬奧會賽場。北歐兩項賽場,2001年出生的趙嘉文代表中國北歐兩項首登冬奧舞臺。趙嘉文從12歲開始接受越野滑雪訓練,2017年通過跨項選拔進入北歐兩項國家集訓隊,兼顧越野滑雪和跳臺滑雪兩個項目。
跨界跨項選材不僅能打破冰雪項目發展的“空間障礙”,豐富冰雪“人才儲備”,還能依托項目之間的優勢互補,補齊各類短板,為中國冰雪的全項目開展、全項目建隊、全項目訓練以及“全項目參賽”提供有力支撐。
科技創新助中國冰雪駛入高速道
很多冰雪項目歐美國家已經開展了幾十年,在我國卻是“從零開始”。然而幾十年的差距并不一定需要用幾十年去追趕。在“北京周期”,科技團隊夜以繼日地研發創新,為中國冰雪健兒備戰保駕護航。依靠科技力量提升訓練效果、完善訓練保障,作用日益凸顯。中國冰雪運動的跨越式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之路,在學習借鑒世界冰雪強國先進技術和理念的基礎上,加快了自主創新腳步。體育總局冬運中心在科技備戰方面建起“一總師+四總監”和若干數據分析師的科技工作備戰組織架構,在京津冀地區建設起3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體育風洞。
風洞在北京冬奧會備戰中的應用有力地幫助了中國冰雪運動員“用科技換時間”。跳臺滑雪運動員通過在風洞中體驗姿態的把控,塑造肌肉記憶,將空中飛行7秒鐘的感受放大到風洞中的5分鐘、10分鐘,體會毫厘之間的偏差,形成肌肉群的條件反射。中國首個獲得冬奧會北歐兩項參賽資格的運動員趙嘉文在談到科技對訓練的幫助時表示:“如果沒有像風洞這樣的科技助力幫助我迅速掌握跳臺滑雪的技術,我還只是一個越野滑雪運動員。”
北京二七國家冰雪運動訓練科研基地中,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的六自由度運動平臺被引入冬奧備戰。通過六自由度平臺技術,包括VR虛擬現實技術、體育項目的數字仿真技術,為運動員提供一個逼真的、和賽道一樣的訓練環境。運動員不再受季節、天氣和環境等因素影響,隨時可以進行模擬真實比賽場地的訓練,覆蓋了鋼架雪車、雪車、雪橇、高山滑雪、平行回轉、冬季兩項等項目。
如鋼架雪車訓練系統建立起了1:1模擬賽道系統,運動員在模擬器上從出發到終點,以1分鐘計算,一個小時可以進行30至40次訓練,運動員在有限的時間里,訓練次數得到幾何級增加,有助于熟悉賽道,形成肌肉記憶。
鋼架雪車項目在北京冬奧會上獲得一枚銅牌,而在7年前,它在中國還是沒有運動員、沒有訓練場地、沒有訓練裝備的“三無項目”,在通過跨界跨項選材解決了人才問題后,隊伍又先后解決了訓練場地和訓練器材。針對中國運動員很難買到合適的裝備問題,科研人員組織了“頭盔攻關”等專項攻關。最終在北京冬奧會上,鋼架雪車運動員從頭盔到比賽服,再到手套、釘鞋,無不閃耀著“科技冬奧”的光彩。殷正的“游龍虎冠”個性十足,更是展示了中國年青一代運動員的朝氣和風采。
拼字當頭助冰雪健兒交上滿意答卷
十年來,中國冰雪健兒以“使命在肩、奮斗有我”的責任擔當,拼字當頭、奮勇爭先,屢創佳績、為國爭光,生動詮釋了北京冬奧精神,交出了一份精彩的奧運答卷。
2014年索契冬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獲得3枚金牌,其中,張虹的速度滑冰女子1000米冠軍是中國在冬奧會上的首枚速度滑冰金牌。2018年平昌冬奧會雖然只有一枚金牌入賬,但是武大靖的短道速滑男子500米金牌不僅是中國男子短道速滑的冬奧會歷史首金,他還兩破世界紀錄。截至目前,該項目的冬奧會紀錄和世界紀錄仍由武大靖保持。
2018年,高亭宇摘得速度滑冰男子500米銅牌,這是中國在冬奧會歷史上的首枚男子速度滑冰獎牌。4年前,首次參加冬奧會的高亭宇說下次要在家門口為獎牌換顏色。4年后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他不僅將銅牌升級為金牌,還以破冬奧會紀錄的成績穩穩將金牌抓在手中。
2018年,首次參加冬奧會的隋文靜/韓聰以微弱的劣勢與最高領獎臺擦肩而過,遺憾摘銀。2022年,他們王者歸來,與對手共同在首都體育館上演了一場精彩的對決。這一次,隋文靜/韓聰以破世界紀錄的成績成為站在最高領獎臺的勝者。
有著“冰上尖刀”美譽的中國短道速滑隊,在首個比賽日的混合團體接力比賽中就旗開得勝,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奪得首金。“我們就是去拼的,上場了就是去沖。”拼字當頭的范可新在決賽中出任第一棒,為全隊開了好頭。“感謝隊伍信任我,讓我來擔當第四棒沖刺。”出任第四棒的武大靖成功地將優勢保持到最后。
除了與團隊一起獲得混合團體接力金牌,“冰上飛象”任子威還斬獲男子1000米金牌,成為“雙冠王”。在他看來,愛國不能只是嘴上的熱愛,作為中國運動員,職責和使命就是穿上國家隊隊服,站上賽場為祖國爭光。“我喜歡短道速滑,享受和隊友們一起拼搏的過程,更享受在賽場上馳騁的感覺。從走下領獎臺的那一刻開始,我還會保持初心,繼續為了這份熱愛而努力。”任子威說。
還有頑強拼搏的四朝冬奧元老徐夢桃,她成功挑戰超高難度技術動作,并以108.61的最高分奪得金牌。這是中國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項目的首枚冬奧會金牌。夢想成真的那一刻,徐夢桃激動得喜極而泣。她說:“為國爭光、報效祖國的堅定信念激勵著我不斷挑戰極限、超越自我。”
與徐夢桃一樣,同為四朝元老的齊廣璞用16年的堅守和努力換來了在家門口奪冠的喜悅,“每一屆冬奧會都是寶貴的經歷,正是因為有前幾次的失敗,才讓我有機會在北京冬奧會家門口的舞臺上把最好的自己展現出來。幾代空中技巧人為了這個夢想去堅守,這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沒有大家的幫助和鼓勵也沒有我的堅持,我相信四屆冬奧會不是我的終點。”齊廣璞說。
在北京冬奧會上,中國冰雪健兒不僅在眾多小項上歷史性地首次亮相冬奧賽場,還在多個項目中首次參賽就創出佳績,開創了冰雪運動新局面。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臺決賽中,谷愛凌以1620的高難度動作上演大逆轉。“在我決定使用這個動作的瞬間,想的是突破自己的極限。”谷愛凌說。隨后,她又連續斬獲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礙技巧銀牌和女子U型場地技巧金牌。
“努力永遠不會欺騙你!”在獲得北京冬奧會單板滑雪男子大跳臺冠軍和坡面障礙技巧亞軍后,蘇翊鳴如是說。他的歷史性亮相不僅為中國隊收獲了1金1銀,還在這兩個項目上不止一次地成功挑戰了轉體1800度的高難度動作。“按理來說,我的第一次冬奧會可能會特別緊張,但是當我站到出發臺上,看到現場的每一個朋友,還有祖國在背后支持著我,我瞬間覺得沒有什么可緊張的。就是盡最大努力去完成我的動作,拿出最好的表現,這就是我唯一要做的。”
2018年,在跨界跨項選拔的成果下,耿文強成為中國首位出現在冬奧會男子鋼架雪車賽場的運動員,并獲得第13名。2022年,同樣是跨界跨項選拔而來的閆文港,捅破了窗戶紙,并躍上男子鋼架雪車的季軍領獎臺。2015年北京成功申辦2022年冬奧會,同年鋼架雪車國家集訓隊成立,從零起步到冬奧會摘銅,中國鋼架雪車用了7年。
同樣是在7年前組隊成立的中國雪橇隊雖然在北京冬奧會上還無法與強手抗衡,但是5年前才開始征戰國際賽場的小將們拿到了所有項目的比賽資格已屬突破。4名參賽隊員平均年齡不到23歲,他們將以北京冬奧會為起點,向德國等雪橇強國取經,在下個冬奧周期中加速成長,并將目標瞄準2026年米蘭冬奧會。
滑雪登山項目在2026年回歸冬奧會成為正式比賽項目,中國登山協會已經著眼米蘭,提前部署。中國首支滑雪登山國家隊于2017年11月組建,在2020年洛桑冬青奧會上,索朗曲珍在女子個人越野和短距離兩個項目上均獲得第四名,向全世界展現了我國年輕滑雪登山運動員強勁的競爭力。
體育力量催人奮進,體育精神鼓舞人心。中國冰雪健兒的拼搏姿態和奮斗氣質極具時代感染力。他們以堅韌不拔的努力、攻堅克難的決心,拼出競逐奧運夢想的一幕幕精彩瞬間,激勵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新時代的新征程上共赴奮勇向前的追夢之路。
本報記者 田潔 李曉潔
申冬奧成功助冰雪運動飛速發展
北京冬奧精神不僅體現在北京冬奧會上,也貫穿在北京冬奧會籌備和備戰始終。
中國在1979年重返奧林匹克大家庭。一年后,中國冬奧代表團一行36人走出國門,第一次登上冬奧會舞臺,翻開了中國冰雪運動發展與騰飛的篇章。葉喬波在1992年法國阿爾貝維爾第十六屆冬季奧運會上為中國代表團獲得了冬奧歷史上第一枚獎牌。2002年美國鹽湖城冬奧會上,楊揚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比賽中頑強拼搏,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實現了冬奧會金牌“零的突破”,實現了幾代冰雪人的金牌夢。
2013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支持北京和張家口聯合申辦2022年冬奧會的重大決策。從那時起,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整個申辦、籌辦、舉辦歷程,習近平總書記始終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高瞻遠矚,掌舵領航。
自2015年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以來,中國冰雪以“全項目參賽”和“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為目標,全方位布局,全面發展。中國冰雪健兒及背后團隊攻堅克難,爬冰臥雪,冰雪項目在中國迎來全面發展。北京獲得冬奧會舉辦權時,中國的冰雪項目在冬奧會上所有小項中有三分之一的項目從來沒有開展過。2018年平昌冬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共派出82名運動員,參加了5個大項、12個分項、53個小項的比賽,參賽項目約占項目總數的一半,獲得1金6銀2銅。在北京冬奧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作為東道主,實現了“全項目參賽”這一歷史性突破,并提前拿下“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這塊“金牌”。
跨界跨項選材助全項目參賽
自北京成功申辦2022年冬奧會后,我國就提出冬奧會項目要實現“全項目參賽”的目標。在我國,競技體育有著“夏強冬弱”“冰強雪弱”的特點。為了實現“全項目參賽”,體育總局冬運中心強化頂層設計,制定實施《2022年北京冬奧會參賽實施綱要》,明確“2018擴面、2019固點、2020精兵、2021沖刺”的備戰方略,確定“飄、升、奏”的參賽目標,大力推進跨界跨項選材工作,惡補冰雪項目人才不足的短板,實現了北京冬奧會109個小項“全項目開展”“全項目訓練”“全項目參賽”三步走目標。在跨界跨項選材工作理念基礎上,“擴面、固點、精兵、沖刺”的四步走戰略讓薄弱項目從無到有,由弱到強。
在籌備和備戰冬奧會過程中,冰雪運動不斷“南展西擴東進”,實現了冰雪項目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冰雪運動版圖的大幅拓展。據體育總局冬運中心主任倪會忠介紹,參加北京冬奧會的183名運動員來自全國20個省區市,其中約有五分之一的運動員是通過跨界跨項選材而來,雪上項目更是有近一半為跨界跨項選材運動員,徹底改變了冰雪項目僅僅依靠個別省份輸送運動員的局面。
今年2月11日晚,在延慶賽區“雪游龍”,閆文港在北京冬奧會男子鋼架雪車比賽中以四輪比賽總成績4分01秒77奪得銅牌,為中國隊拼得該項目歷史第一枚冬奧會獎牌。而6年前,閆文港還是一名跳遠運動員,2016年12年,他通過跨界跨項選拔入選鋼架雪車國家集訓隊。從平昌冬奧會的耿文強初亮相,到北京奧運會的全項目參賽,中國“雪上F1”通過加速度發展,展現勇者風范。
跳臺滑雪和北歐兩項很長時間以來都是我國雪上項目開展的難題。本屆冬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首次獲得跳臺滑雪混合團體標準臺、北歐兩項男子個人標準臺+10公里以及男子個人大跳臺+10公里的參賽資格。曾是田徑運動員的“00后”小將彭清玥和宋祺武經跨界跨項選拔加入跳臺滑雪國家集訓隊后開始顯露天賦,并走上冬奧會賽場。北歐兩項賽場,2001年出生的趙嘉文代表中國北歐兩項首登冬奧舞臺。趙嘉文從12歲開始接受越野滑雪訓練,2017年通過跨項選拔進入北歐兩項國家集訓隊,兼顧越野滑雪和跳臺滑雪兩個項目。
跨界跨項選材不僅能打破冰雪項目發展的“空間障礙”,豐富冰雪“人才儲備”,還能依托項目之間的優勢互補,補齊各類短板,為中國冰雪的全項目開展、全項目建隊、全項目訓練以及“全項目參賽”提供有力支撐。
科技創新助中國冰雪駛入高速道
很多冰雪項目歐美國家已經開展了幾十年,在我國卻是“從零開始”。然而幾十年的差距并不一定需要用幾十年去追趕。在“北京周期”,科技團隊夜以繼日地研發創新,為中國冰雪健兒備戰保駕護航。依靠科技力量提升訓練效果、完善訓練保障,作用日益凸顯。中國冰雪運動的跨越式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之路,在學習借鑒世界冰雪強國先進技術和理念的基礎上,加快了自主創新腳步。體育總局冬運中心在科技備戰方面建起“一總師+四總監”和若干數據分析師的科技工作備戰組織架構,在京津冀地區建設起3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體育風洞。
風洞在北京冬奧會備戰中的應用有力地幫助了中國冰雪運動員“用科技換時間”。跳臺滑雪運動員通過在風洞中體驗姿態的把控,塑造肌肉記憶,將空中飛行7秒鐘的感受放大到風洞中的5分鐘、10分鐘,體會毫厘之間的偏差,形成肌肉群的條件反射。中國首個獲得冬奧會北歐兩項參賽資格的運動員趙嘉文在談到科技對訓練的幫助時表示:“如果沒有像風洞這樣的科技助力幫助我迅速掌握跳臺滑雪的技術,我還只是一個越野滑雪運動員。”
北京二七國家冰雪運動訓練科研基地中,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的六自由度運動平臺被引入冬奧備戰。通過六自由度平臺技術,包括VR虛擬現實技術、體育項目的數字仿真技術,為運動員提供一個逼真的、和賽道一樣的訓練環境。運動員不再受季節、天氣和環境等因素影響,隨時可以進行模擬真實比賽場地的訓練,覆蓋了鋼架雪車、雪車、雪橇、高山滑雪、平行回轉、冬季兩項等項目。
如鋼架雪車訓練系統建立起了1:1模擬賽道系統,運動員在模擬器上從出發到終點,以1分鐘計算,一個小時可以進行30至40次訓練,運動員在有限的時間里,訓練次數得到幾何級增加,有助于熟悉賽道,形成肌肉記憶。
鋼架雪車項目在北京冬奧會上獲得一枚銅牌,而在7年前,它在中國還是沒有運動員、沒有訓練場地、沒有訓練裝備的“三無項目”,在通過跨界跨項選材解決了人才問題后,隊伍又先后解決了訓練場地和訓練器材。針對中國運動員很難買到合適的裝備問題,科研人員組織了“頭盔攻關”等專項攻關。最終在北京冬奧會上,鋼架雪車運動員從頭盔到比賽服,再到手套、釘鞋,無不閃耀著“科技冬奧”的光彩。殷正的“游龍虎冠”個性十足,更是展示了中國年青一代運動員的朝氣和風采。
拼字當頭助冰雪健兒交上滿意答卷
十年來,中國冰雪健兒以“使命在肩、奮斗有我”的責任擔當,拼字當頭、奮勇爭先,屢創佳績、為國爭光,生動詮釋了北京冬奧精神,交出了一份精彩的奧運答卷。
2014年索契冬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獲得3枚金牌,其中,張虹的速度滑冰女子1000米冠軍是中國在冬奧會上的首枚速度滑冰金牌。2018年平昌冬奧會雖然只有一枚金牌入賬,但是武大靖的短道速滑男子500米金牌不僅是中國男子短道速滑的冬奧會歷史首金,他還兩破世界紀錄。截至目前,該項目的冬奧會紀錄和世界紀錄仍由武大靖保持。
2018年,高亭宇摘得速度滑冰男子500米銅牌,這是中國在冬奧會歷史上的首枚男子速度滑冰獎牌。4年前,首次參加冬奧會的高亭宇說下次要在家門口為獎牌換顏色。4年后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他不僅將銅牌升級為金牌,還以破冬奧會紀錄的成績穩穩將金牌抓在手中。
2018年,首次參加冬奧會的隋文靜/韓聰以微弱的劣勢與最高領獎臺擦肩而過,遺憾摘銀。2022年,他們王者歸來,與對手共同在首都體育館上演了一場精彩的對決。這一次,隋文靜/韓聰以破世界紀錄的成績成為站在最高領獎臺的勝者。
有著“冰上尖刀”美譽的中國短道速滑隊,在首個比賽日的混合團體接力比賽中就旗開得勝,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奪得首金。“我們就是去拼的,上場了就是去沖。”拼字當頭的范可新在決賽中出任第一棒,為全隊開了好頭。“感謝隊伍信任我,讓我來擔當第四棒沖刺。”出任第四棒的武大靖成功地將優勢保持到最后。
除了與團隊一起獲得混合團體接力金牌,“冰上飛象”任子威還斬獲男子1000米金牌,成為“雙冠王”。在他看來,愛國不能只是嘴上的熱愛,作為中國運動員,職責和使命就是穿上國家隊隊服,站上賽場為祖國爭光。“我喜歡短道速滑,享受和隊友們一起拼搏的過程,更享受在賽場上馳騁的感覺。從走下領獎臺的那一刻開始,我還會保持初心,繼續為了這份熱愛而努力。”任子威說。
還有頑強拼搏的四朝冬奧元老徐夢桃,她成功挑戰超高難度技術動作,并以108.61的最高分奪得金牌。這是中國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項目的首枚冬奧會金牌。夢想成真的那一刻,徐夢桃激動得喜極而泣。她說:“為國爭光、報效祖國的堅定信念激勵著我不斷挑戰極限、超越自我。”
與徐夢桃一樣,同為四朝元老的齊廣璞用16年的堅守和努力換來了在家門口奪冠的喜悅,“每一屆冬奧會都是寶貴的經歷,正是因為有前幾次的失敗,才讓我有機會在北京冬奧會家門口的舞臺上把最好的自己展現出來。幾代空中技巧人為了這個夢想去堅守,這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沒有大家的幫助和鼓勵也沒有我的堅持,我相信四屆冬奧會不是我的終點。”齊廣璞說。
在北京冬奧會上,中國冰雪健兒不僅在眾多小項上歷史性地首次亮相冬奧賽場,還在多個項目中首次參賽就創出佳績,開創了冰雪運動新局面。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臺決賽中,谷愛凌以1620的高難度動作上演大逆轉。“在我決定使用這個動作的瞬間,想的是突破自己的極限。”谷愛凌說。隨后,她又連續斬獲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礙技巧銀牌和女子U型場地技巧金牌。
“努力永遠不會欺騙你!”在獲得北京冬奧會單板滑雪男子大跳臺冠軍和坡面障礙技巧亞軍后,蘇翊鳴如是說。他的歷史性亮相不僅為中國隊收獲了1金1銀,還在這兩個項目上不止一次地成功挑戰了轉體1800度的高難度動作。“按理來說,我的第一次冬奧會可能會特別緊張,但是當我站到出發臺上,看到現場的每一個朋友,還有祖國在背后支持著我,我瞬間覺得沒有什么可緊張的。就是盡最大努力去完成我的動作,拿出最好的表現,這就是我唯一要做的。”
2018年,在跨界跨項選拔的成果下,耿文強成為中國首位出現在冬奧會男子鋼架雪車賽場的運動員,并獲得第13名。2022年,同樣是跨界跨項選拔而來的閆文港,捅破了窗戶紙,并躍上男子鋼架雪車的季軍領獎臺。2015年北京成功申辦2022年冬奧會,同年鋼架雪車國家集訓隊成立,從零起步到冬奧會摘銅,中國鋼架雪車用了7年。
同樣是在7年前組隊成立的中國雪橇隊雖然在北京冬奧會上還無法與強手抗衡,但是5年前才開始征戰國際賽場的小將們拿到了所有項目的比賽資格已屬突破。4名參賽隊員平均年齡不到23歲,他們將以北京冬奧會為起點,向德國等雪橇強國取經,在下個冬奧周期中加速成長,并將目標瞄準2026年米蘭冬奧會。
滑雪登山項目在2026年回歸冬奧會成為正式比賽項目,中國登山協會已經著眼米蘭,提前部署。中國首支滑雪登山國家隊于2017年11月組建,在2020年洛桑冬青奧會上,索朗曲珍在女子個人越野和短距離兩個項目上均獲得第四名,向全世界展現了我國年輕滑雪登山運動員強勁的競爭力。
體育力量催人奮進,體育精神鼓舞人心。中國冰雪健兒的拼搏姿態和奮斗氣質極具時代感染力。他們以堅韌不拔的努力、攻堅克難的決心,拼出競逐奧運夢想的一幕幕精彩瞬間,激勵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新時代的新征程上共赴奮勇向前的追夢之路。
本報記者 田潔 李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