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哈爾濱冰雪文化之都(冰雪經濟)發展規劃(2022—2030年)的通知
哈政辦發〔2022〕23號
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有關單位: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哈爾濱冰雪文化之都(冰雪經濟)發展規劃(2022—2030年)》予以印發,請認真貫徹執行。
哈爾濱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5月31日
哈爾濱冰雪文化之都(冰雪經濟)發展規劃(2022—2030年)
為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省委、省政府發展冰雪經濟戰略部署和《黑龍江省冰雪經濟發展規劃(2022—2030)》重點任務,按照市第十五次黨代會打造“冰雪文化之都”工作的總體要求,圍繞做大做強冰雪經濟,建設冰雪文化之都,變“冷資源”為“熱經濟”,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
(一)發展基礎
哈爾濱市是我國冰雪文化的發源地,是中國冰雪體育運動的領頭雁,是中國最早開發冰雪、運營冰雪的城市,從1953年新中國舉行的第一屆全國冰上運動會和1963年哈爾濱第一屆冰燈游園會起,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打造了中國·哈爾濱國際冰雪節、冰雪經濟經貿洽談會、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太陽島雪博會,亞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區,舉辦了第三屆亞洲冬季運動會、第24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斬獲了中國首枚冬奧金牌,創造了許多個冰雪第一和唯一。特別是近年來,哈爾濱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體育、冰雪裝備得到較快發展,為哈爾濱冰雪經濟發展、冰雪文化之都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冰雪資源獨特優越。哈爾濱市作為我國緯度最高的省會城市,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漫長寒冷,平均雪期180天,穿城而過的松花江封凍期130天左右,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賦予哈爾濱別具一格的冰雪城市特色,寒冷的天氣使哈爾濱成為冰雪的代名詞,哈爾濱因此得名“冰城”。
2.冰雪文化底蘊厚重。哈爾濱市作為我國冰雪文化的發源地,集合獨特的歐式建筑、音樂文化、俄羅斯風土人情等文化積淀為一體,鑄就了冰雪旅游城市品牌,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太陽島雪博會、冰燈藝術游園會“三大品牌”馳名中外,中國·哈爾濱國際冰雪節與日本札幌雪節、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歡節和挪威奧斯陸滑雪節共同構成世界四大冰雪節,為世界冰雪旅游共同體的形成貢獻了中國力量。
3.冰雪傳承內涵豐富。哈爾濱市是我國冰雪旅游開發最早的城市,1963年在兆麟公園打造了首屆冰燈游園會,目前冰燈制作、冰雪雕技藝已成為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1985年哈爾濱創立了“冰雪節”,涵蓋的雪上運動會、冰雪攝影比賽、國際冰雕比賽等活動,促進了哈爾濱冰雪旅游的全面升華;1989年開始建設的世界最大的太陽島雪博會、1999年開始打造的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成為我國雪雕藝術、冰雕藝術的鼻祖,是世界游客向往的冰雪主題樂園;1996年,亞布力風車山莊的對外營業標志著我國滑雪運動從體育競技正式走向大眾市場,開啟我國滑雪旅游的新紀元,進入21世紀后,哈爾濱地區乃至我國滑雪旅游業在2022冬奧會和消費轉型升級的雙重刺激作用下步入發展的快車道。
4.冰雪旅游領跑全國。哈爾濱連續五年榮膺“中國冰雪旅游十佳城市”榜首,上榜“世界游客向往的中國城市榜TOP10”,冰雪旅游經濟效益2019年達到了高峰,據統計,冰雪季三個月,全市接待游客達2339.4萬人次,總收入391.7億元,同比增長11.4%和17.1%,吸引了中國冰雪旅游發展論壇、文旅部數據中心冰雪旅游基地落戶哈爾濱,成為中國冰雪旅游的領跑者,世界冰雪旅游的引領者,全國冰雪旅游首選目的地和全國冬季最熱的旅游城市。
5.冰雪運動優勢明顯。哈爾濱現有冰雪運動場館36所,近兩年又建成冰上運動中心(氣膜館)10座。哈爾濱大力發展冰雪體育運動,每年舉辦中國杯國際冰盤公開賽、芬蘭蒂亞滑雪馬拉松、冬季鐵人三項世界杯等各類冰雪體育賽事和活動190余項。“百萬青少年上冰雪活動”、冰雪體育運動會、冰球賽、冬泳賽等群眾冰雪活動參與度居全國首位。一批哈爾濱籍運動員如申雪、趙宏博、張虹、任子威等在冬奧會、世錦賽等世界賽場為我國冰雪體育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6.冰雪裝備基礎堅實。初步形成了以索道、魔毯、除雪設備等產品為主的冰雪場地裝備和道路清雪設備兩個裝備體系。冰雪運動器材制造業初具規模,雪板、護具等冰雪運動裝備制造企業的產品設計、生產能力和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已具備國際化合作能力。
7.冰雪人才多元發展。哈爾濱市是中國冰雪藝術的發源地,培養造就了大批經驗豐富的冰雪采掘、設計、創作等藝術人才。目前,哈爾濱市擁有冰雪雕藝術人才和技術工人隊伍4萬余人。冰雪體育運動發展培養造就了大批滑冰、滑雪、冰球等冰雪項目的運動員、教練員及專業的體育競技組織者、工作者。冰雪文化、冰雪經貿、冰雪展會和冰雪節慶等活動的開展,培養和儲備了一批有經驗的冰雪創意、冰雪策劃隊伍和冰雪專業管理人才。
(二)面臨形勢
1.發展冰雪經濟、打造冰雪文化之都,是貫徹落實“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迫切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時,首次提出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在黑龍江省考察和在東北振興座談會上多次強調,要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充分利用東北地區的獨特資源和優勢,推進寒地冰雪經濟加快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為哈爾濱冰雪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作為冰雪資源重要集聚地的哈爾濱,必須重新審視冰雪資源的價值所在,必須踐行好“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尋找轉化路徑和實踐經驗。
2.發展冰雪經濟、打造冰雪文化之都,是抓住后冬奧時期變“冷資源”為“熱產業”的機遇所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就像是一個彈射器,可以推動我國冰雪運動和冰雪產業飛躍式發展。”“冬奧會效應”將更大程度地激發全國人民的冰雪熱情,將冰雪消費推動到大眾消費,從而產生巨量冰雪市場需求,為冰雪產業集聚巨大的發展潛能。國家和省先后出臺發展冰雪體育、冰雪旅游等領域相關政策,省已出臺《黑龍江省冰雪經濟發展規劃(2022—2030)》《黑龍江省支持冰雪經濟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哈爾濱必須抓住北京冬奧會成功舉辦帶來的機遇,率先扛起省會擔當,加快發展冰雪產業,助力龍江冰雪經濟振興發展。
3.發展冰雪經濟、打造冰雪文化之都,是推進哈爾濱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必然選擇。中共哈爾濱市第十五次黨代會提出“落實五個率先,扛起省會擔當,為龍江振興發展打頭陣當主力作貢獻;打造‘七大都市’,奮力推進哈爾濱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突破”。發展冰雪經濟、打造冰雪文化之都,將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推動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冰雪產品消費需求。以傳統“老字號”產品為基礎,拓展開發“冰雪+”特色冰雪文化體系,不斷加大冰雪產品供給,讓大眾更為便利地接觸冰雪、體驗冰雪、享受冰雪,通過推動更多人參與冰雪活動,發展現代冰雪產業,為哈爾濱創出一條經濟轉型發展的新路子。
4.發展冰雪經濟、打造冰雪文化之都,是解決哈爾濱冰雪產業短板弱項的現實需要。哈爾濱發展冰雪經濟雖然有資源優勢、歷史文化底蘊和產業基礎,但也存在冰雪經濟產業體系不健全、發展不均衡、產業鏈條短等問題;冰雪景區存在市場化程度不高、同質化競爭和季節性經營特點;冰雪旅游起步雖然在國內領先,但產品供給不平衡不充分,服務不精準,滿足高品質需求的度假產品、中高端產品、復合體驗產品供給不足;哈爾濱雖然冰雪人才較多,但育人、留人、用人的機制還沒有形成體系;冰雪體育雖有相對完備的體育場館設施,但冰雪體育教育培訓體系尚未形成;冰雪裝備雖有技術領先企業,但門類少、規模小,需要統籌謀劃、系統安排、強力推進、乘勢而上。發展冰雪經濟、打造冰雪文化之都,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實現“換道超車”,扛起省會擔當,解放思想,開拓創新,進一步增強我市冰雪經濟領先地位。
二、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深入推進東北振興、鞏固提升綠色發展優勢、發展寒地冰雪經濟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踐行“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省、市戰略部署,搶抓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和后冬奧時期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歷史機遇,整合冰雪優勢資源,聚焦冰雪經濟發展,延伸冰雪產業鏈條,促進冰雪文化交流合作,加快打造冰雪文化之都步伐,為哈爾濱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作出新貢獻。
(二)形象定位
冰雪之冠上的明珠——哈爾濱
(三)產業架構
根據哈爾濱市冰雪資源分布特點及未來市場的產品發展需求,構建“一心、兩帶、六大工程、三個支撐”的“1263”冰雪產業發展格局,形成“一心綜合集聚、兩帶串聯帶動、六大工程建設、三個體系支撐”的冰雪經濟發展態勢。
1.一心:哈爾濱市區中心
哈爾濱市區中心延伸至雙城、五常,富集太陽島、冰雪大世界、哈爾濱大劇院、融創雪世界、深哈產業園、經濟開發區、鳳凰山等豐厚冰雪文化、冰雪裝備資源,充分發揮市區中心的發展優勢,打造冰雪旅游集散地、客源產出地、冰雪觀光與冰雪運動基地,發展成為冰雪文化之都的核心承載區。
2.兩帶:松花江冰雪休閑帶、哈亞滑雪旅游帶
松花江冰雪休閑帶包括呼蘭、巴彥、木蘭、通河、依蘭、方正、賓縣等沿江縣域,結合縣域生態鄉村資源,打造冰雪民俗、娛樂體驗等冰雪文化精品;哈亞滑雪旅游帶包括阿城、尚志延伸至延壽,以亞布力為龍頭,推動沿線平山、玉泉、帽兒山、虎峰嶺等冰雪運動和冰雪旅游的產品提升,打造成為世界知名的冰雪運動和冰雪旅游勝地。
3.六大工程:冰雪旅游、冰雪體育、冰雪裝備、冰雪藝術、冰雪景觀、冰雪IP
積極推進六大冰雪工程建設,依托我市豐富的冰雪文化資源和豐厚的冰雪產業基礎,打造“冰雪+”產業融合體系,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實現“冰天雪地”變成“金山銀山”。
4.三個支撐:培訓、交通、環保
推進三個體系建設,不斷提升基礎設施品質、服務保障品質、生態環境品質,以創新要素帶動產業要素,助力哈爾濱冰雪經濟發展。
(四)發展目標
以發展冰雪經濟、建設冰雪文化之都為目標,以創建冰雪大世界四季冰雪景區為引爆點,以提升世界級亞布力滑雪度假地為牽動,以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冰雪旅游為產業發展方向,以“人文冰雪”為特色提升冰雪文化內涵,將哈爾濱市打造成為以生態雪國為本底,冰雪運動、休閑度假、冰雪裝備為支撐的集冰雪文化旅游體育名城、冰雪文化體驗和傳承地、國內冬季旅游首選地、國際冰雪經濟示范地于一體的冰雪文化之都。
到2025年,建設一批冰雪旅游度假地和冰雪運動基地,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冰雪企業和知名品牌,冰雪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產業鏈基礎不斷夯實,“冰天雪地”轉化為“金山銀山”成效明顯。以冰雪競賽表演及教育培訓、冰雪文化、冰雪裝備、冰雪旅游等業態主導,冰雪產業總產值達到750億元,占全省四分之一以上。到2030年,哈爾濱市冰雪產業結構更優化,綜合實力更強,引領帶動作用更大,冰雪經濟效益凸顯,冰雪文化之都完美呈現。以冰雪競賽表演及教育培訓、冰雪文化、冰雪裝備、冰雪旅游等業態引領,冰雪產業總產值突破1500億元,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
(五)發展戰略
1.文化引領戰略。深入挖掘哈爾濱獨特的冰雪文化,提高冰雪產業的文化品位,將具有深厚底蘊的多元文化融入到冰燈、雪雕、冰雪畫、影視劇、文學創作、旅游演藝、音樂創作、建筑元素中,提高城市的冰雪文化品質。
2.國際化戰略。哈爾濱打造國際冰雪旅游目的地和冰雪經濟示范地,首先要建設國際化城市,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各項功能達到國際化的標準,滑雪場等相關設備設施與國際標準對接,增進冰雪文化國際交流與合作,推進國際冰雪貿易的市場開拓。
3.產業延伸戰略。樹立大冰雪產業觀,培育“冰雪+”產業鏈,促進冰雪運動、冰雪旅游、冰雪裝備制造、冰雪文化創意、冰雪教育培訓、冰雪商貿等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形成冰雪產業大格局,推動全市冰雪經濟發展。
4.投資導向戰略。哈爾濱冰雪經濟發展要根據國家和省發展冰雪產業政策,制定冰雪產業投資優惠政策,積極引入世界500強、中國100強等國內外大型戰略投資商,吸收民間資本進行冰雪產業投資,以大項目帶動哈爾濱大發展。
5.生態優先戰略。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為根本目的,以筑牢冰雪生態環境安全屏障為統領,以協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質量保護為主線,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拓展生態價值轉化路徑,實現哈爾濱冰雪經濟快速發展。
三、主要任務
(一)做強冰雪旅游,實施特色旅游躍升工程
1.建設冰雪旅游旗艦景區
(1)亞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區。引進戰略投資者,全面對標北歐滑雪度假區,在新的規劃區域內加快推進打造滑雪、住宿、休閑、運動、娛樂、餐飲、購物、社交、SPA等功能完備一體化運營的度假綜合體和冰雪特色小鎮。開發山地公園四季旅游項目,爭取世界級、國家級體育賽事、會展活動,建設成為中國企業家論壇基地、中國創業者夢想基地、世界知名的冰雪運動和冰雪旅游度假勝地。積極參與冰雪絲路帶建設,打造成為以亞布力企業家論壇為代表的國際會議集散地,以冬奧會舉辦地標準打造國家體育休閑示范區、高山滑雪首選地。
(2)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四季冰雪景區。重點建設冰山館、冰雪秀場、摩天輪、夢幻冰雪館、商服及景觀廣場等,打造完善的服務配套設施、多元化的商業經營業態、豐富的演藝及娛樂體驗。實現與冬季室外景觀無縫銜接,冰雪項目四季運營,強化哈爾濱市中國冰雪旅游第一城地位。
(3)松花江冰雪嘉年華景區。依托哈爾濱松花江及沿岸廣闊的大地冰雪天然景觀,打造松花江冰雪嘉年華游樂體驗項目,集大眾性、互動性、趣味性和觀賞性于一體,創造“中國面積最大的冰雪樂園”大世界基尼斯紀錄。突出發展數智沉浸體驗、潮流與在地文化融合、高新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行業標準化建設,創新打造獨特冰雪IP,發揮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塑造哈爾濱冰雪文化新地標。
(4)伏爾加莊園景區。依托哈爾濱城市歷史文化,以俄羅斯文化為主題,歐陸文化為輔,建設伏爾加文化中心、康養體驗社區、康養人文社區、阿什河景觀長廊、伏爾加之夜等項目;利用莊園城堡和起伏的地形,冬季開展越野滑雪、中俄冰帆賽、冰上芭蕾、雪地足球、冰壺等項目,打造中俄文體旅的新地標。
2.豐富高品質冰雪旅游產品
推進市場化、資本化、品牌化運作,重點打造冰雪戶外運動、冰雪景點、冰雪節慶三大冰雪旅游產品體系。
專欄1:冰雪旅游產品體系 |
1.冰雪戶外運動。冰雪動漫嘉年華、冰雪歡樂谷、冰雪雕國際大賽等大型主題活動;溜冰、冰上漂移、騎馬、狗拉雪橇、馴鹿雪橇、冰雪森林徒步穿越、纜車觀光等冰雪運動休閑產品;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單板滑雪、雪地自行車、雪地摩托、雪地輪胎等雪上體驗產品。 2.冰雪景點。打造冰屋酒店、雪雕酒店、星空客房、冰帳營地等一批網紅住宿新地標;拓展冰酒吧、冰雪游樂場、冰雪主題餐廳等特色項目;以冰上雜技、冰上舞蹈為核心,拓展冰上花樣滑冰、短道速滑等表演賽和冰上綜合文藝表演;冰雪資源聯動溫泉資源,引進芬蘭雪地桑拿,打造高端精品冰雪溫泉度假產品。 3.冰雪節慶。舉辦黑龍江亞布力國際滑雪節、中國·哈爾濱國際冰雪節、哈爾濱采冰節、哈爾濱春雪節等冰雪節慶活動。 |
3.培育精品冰雪旅游線路
培育精品主題冰雪旅游線路,推進長三角、珠三角冰雪旅游專線,京津冀、東北地區冰雪旅游一體化發展,積極開拓冰上絲綢之路國際跨境冰雪旅游線路。
專欄2:精品冰雪旅游線路 |
1.中國一號冰雪旅游線路。哈爾濱—亞布力—牡丹江,哈爾濱冰雪大世界、融創室內滑雪場、太陽島雪博會、亞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區、鳳凰山和牡丹江中國雪鄉、鏡泊湖。 2.雪山穿越冰雪探險線路。亞布力十里畫廊雪山穿越,五常鳳凰山雪谷穿越,賓縣香爐山雪山穿越。 3.黑龍江冰火體驗旅游線路。哈爾濱—五大連池—漠河,哈爾濱冰雪嘉年華、五大連池冰火歡樂季、冬季捕魚、五大連池冰雪體驗、冬至文化節活動等。 4.冰雪森林溫泉康養旅游線路。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黑河—伊春,哈爾濱森林溫泉體驗、林甸“中國溫泉之鄉”、大慶連環湖溫泉景區、齊齊哈爾水師溫泉、黑河五大連池溫(冷)泉、伊春冰雪森林歡樂季。 5.中國北方冰雪精品旅游線路。哈爾濱—長春—沈陽—張家口—北京。 6.長三角、珠三角冰雪旅游專線。哈爾濱—北京—南京—上海—杭州、哈爾濱—北京—廣州—深圳—珠海。 7.冰上絲綢之路旅游線。哈爾濱—牡丹江—佳木斯—同江—撫遠—哈巴羅夫斯克。 |
4.完善冰雪旅游度假體系
(1)完善一批重點冰雪旅游度假區。依托大型企業集團打造核心吸引物和綜合度假區,重點打造以亞布力、太陽島等為代表的冰雪旅游度假區,突出發展休閑度假和觀賞、娛樂、餐飲等為一體的冰雪體驗空間,打通配套產業鏈,完善亞布力冰雪旅游小鎮、伏爾加莊園異域文化體驗區、鳳凰山旅游度假區等景區,形成四季均衡發展的綜合性冰雪旅游度假區。
(2)構建一批冰雪體驗集合區。打造哈爾濱松花江北岸文旅融合四季冰雪度假休閑集合區,哈爾濱松花江南岸歷史文化、賞冰樂雪旅游休閑集合區,哈爾濱松花江冰雪嘉年華互動體驗區。
(3)打造冰雪溫泉養生品牌。充分利用哈爾濱的溫泉資源,加快建設“冰雪+溫泉+桑拿”等特色項目,引入國際先進康養理念和優質醫療資源,鼓勵英杰風景區、楓葉溫泉度假村、大頂子山溫泉度假區等景區,打造國家級冰雪溫泉養生目的地。
(4)打造一批冰雪休閑配套區。有機整合商業街、美食街、劇場、影院、音樂廳、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畫廊、書店、購物中心、娛樂中心、KTV、啤酒屋、咖啡廳、冷飲廳、茶餐廳、酒吧、水療足浴、溫泉洗浴、桑拿、休閑養生、康體中心、兒童冰雪游樂等資源,打造一批功能銜接緊湊、一體化運營的休閑度假綜合體。
(5)建設一批鄉村冰雪旅游帶動區。推動建設雪鄉、雪村、雪莊、雪鎮,豐富冰雪旅游供給,開展滑雪橇、冰帆、打爬犁、看冰燈、抽陀螺、冰上漂移、雪地摩托、雪地風箏、雪地拔河、雪地足球、冰釣、雪山穿越等民間民俗冰雪娛樂活動。鼓勵發展冰雪主題鄉村民宿,生產銷售冰雪主題文創、非遺產品。
5.建立旅游市場監督機制
加快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市場新型監管機制,依法依規開展失信懲戒;開展聯合執法和日常監督檢查,抓住重點問題、關鍵環節實施監管;實施旅游市場黑名單制度,推動旅游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區縣(市)政府建立先行賠付制度,設立旅游專項理賠金,并指定旅游專項理賠金管理機構;積極推動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落實落地,構建“市場主體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的共治格局。
(二)做足冰雪體育,實施體育賽事牽動工程
1.積極發展冰雪體育賽事經濟
(1)國際賽事活動。發揮重大體育賽事活動引導資金作用,撬動社會資金投入運營,厚植“體育+、+體育”發展平臺,放大體育在文化、旅游、經濟融合發展中的引領、牽動作用和疊加外溢效應,做好國際級大型冰雪賽事的引進舉辦,積極申辦冬青奧會、亞冬會等綜合性冰雪體育運動會。
(2)品牌賽事活動。積極引進并舉辦國際冰盤賽、冰球、冰壺等項目聯賽(分站賽)大型競賽活動,舉辦具有地域特色的IP賽事活動,創建國際冰雪體育賽事之都。充分利用平房區冰球館、冰上運動中心、奧禹冰壺運動中心等冰雪場館,積極承辦高水平的國際賽事。
(3)商業賽事活動。完善賽事支撐體系,引進舉辦越野滑雪馬拉松、冬季鐵人三項賽、速度滑冰馬拉松、冰雪汽車場地越野錦標賽、高山滑雪賽等凸顯哈爾濱城市符號的特色冰雪文體旅融合賽事活動。支持商業化、市場化的職業冰雪體育賽事活動和冰雪體育競賽表演活動,支持重點賽事與旅游、演藝、會展相結合,實現項目向產品轉化。
2.深化拓展冰雪體育休閑運動
(1)擴大冰雪消費人群。緊緊圍繞“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以冰雪健身運動與休閑為主題,推出適合各類群體需求的大眾化冰雪休閑娛樂產品。開展全民冰雪體育活動,以“30分鐘冰雪健身圈”為核心,加大冰雪體育公共服務供給,不斷培養冰雪人口,提高市民參與冰雪運動的規模。繼續開展“賞冰樂雪”“全民上冰雪百日系列活動”和“百萬青少年上冰雪”活動,打造滑雪馬拉松、冬季鐵人三項、滑冰、冰球、冰盤、雪地足球、冰上汽車拉力賽等精品冰雪賽事活動。
(2)建設冰雪體育場館綜合體。建設一批集健身休閑、競賽表演、體育文化、運動培訓于一體的冰雪體育綜合體。采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模式,興建冰雪體育場館、公園和群眾身邊的智慧健身屋等,使社區冰雪活動便利化。
(3)推進冰雪活動中心建設。以冰雪體育賽事活動為切口,整合業態,做大做強體育+文化、體育+旅游、體育+教育行業融合發展,不斷提高冰雪活動中心和冰雪場館的使用效率。
專欄3:全民上冰雪行動 |
1.推進百萬青少年上冰雪活動。鼓勵滑雪場向學齡前兒童免費開放,向青少年提供優惠卡票,借助教育“雙減”政策,實現上冰上雪“雙增”目標。 2.引導全社會上冰雪。利用工會會費補貼會員、政府發放定向消費券等形式鼓勵社會參與體驗冰雪運動,推進冰雪俱樂部規范發展。 3.提供差異化消費體驗。組建滑雪場聯盟,抱團發展,利用南北溫差較大,雪期長的特點,配合推行“一卡通滑”,提升體驗品質。 |
3.打造冰雪體育運動名城
打造哈爾濱冰雪體育運動核心區。積極引進培育冰雪賽事,形成擁有國際冰雪品牌賽事、職業聯賽分站賽(常規賽、積分賽)、自主品牌賽事、地域特色賽事等相對完備的冰雪賽事結構體系;加快建設一批世界先進、布局合理、契合城市特質、滿足城市功能需求的冰雪場館;建立體育人才庫,培養一支專業化、高素質、復合型冰雪體育人才隊伍,充分利用冰雪特色學校和冰雪教學資源,鼓勵中小學生參與冰雪運動;發揮冰雪體育賽事流量效應、引爆效應、集聚效應、乘數效應,打造多領域、全方位、立體式的冰雪體育運動名城。
(三)做大冰雪裝備,實施冰雪產業強基工程
1.著力培育一批冰雪裝備龍頭企業。將冰雪裝備領域成長性強的企業優先納入“規模以上企業培育專項行動”,通過系統培訓、整體營銷推廣、對接金融支持、促進技術合作等方式,充分發揮哈爾濱市“黃金十八條”在規范企業培育、項目投資、技術創新、融資服務等方面的獎勵機制作用,幫助企業降低綜合用能成本,提供貸款融資擔保,促進重點龍頭企業規模擴張,進而帶動上下游產業聯動發展,并積極推動重點冰雪裝備制造企業向制造服務業延伸,實現裝備制造和生產服務互相帶動,推動冰雪產業集群做大做強。
2.積極引入高端冰雪裝備制造項目。重點對接歐美知名冰雪裝備生產企業和知名品牌國內代工企業,吸引投資商在哈爾濱市投資建設高端冰雪裝備生產項目和營銷店。鼓勵企業引入國外冰雪裝備技術成熟的企業,新建冰雪裝備制造和冰雪裝備檢驗檢測項目,發展冰壺、冰球、電動澆冰車等冰雪裝備制造,鼓勵哈工大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推進冰雪智能訓練、冰雪智能輔助訓練系統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3.重點發展索道、雪板主導產品。支持哈爾濱鴻基索道工程有限公司HAT6脫掛式高速索道的技術研發,盡快實現產業化;提升已有固定抱索器索道、魔毯的產品性能;支持哈爾濱乾卯雪龍體育用品公司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合作,設計生產新材料滑雪板、新型越野滑雪板,打造龍江冰雪輕裝備新品牌。鼓勵扶持造雪機、魔毯等雪地設備生產企業,加快生產技術改造,提升產品品質;培育小企業,盡快形成“小精尖”拳頭產品,提升生產規模和技術實力。
4.鼓勵支持企業創建和培育自主品牌,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軟實力。搭建產需對接平臺,鼓勵企業與冰雪運動協會組織開展合作,培育企業品牌,提高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鼓勵支持具有自主品牌的冰雪運動器材裝備、防護用具等冰雪用品企業和服裝鞋帽企業發展。
5.建立哈爾濱冰雪裝備產業園區。以冰雪科研為引領,以冰雪裝備產業為主體,打造集冰雪科研、裝備制造、展覽展示、工業旅游、倉儲運輸、檢驗檢測、數據處理等功能于一體的“智能高新”冰雪裝備現代綜合服務產業園區。采取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培育壯大本土冰雪制造企業,吸引國內、國際冰雪裝備企業入駐園區。
6.鼓勵企業研發除冰除雪等專用設備技術。重點發展大型除雪設備、融雪劑撒布機、除雪鏟、除雪滾刷、手推型拋雪機、鐵軌除雪設備等。
專欄4:冰雪裝備產業種子計劃 |
1.成立“概念化或虛擬化”冰雪裝備專業化產業園。搶前抓早,重點發展本地符合產業發展導向的深耕型、成長型制造類企業,納入冰雪裝備種子計劃,讓產業在“云空間”先集聚起來。 2.挖掘現有產業園區內閑置資產,給予企業廠房、場地安置,盡快實現“概念聚集”。 3.謀劃建設冰雪裝備特色產業園區,形成集群效應,推動造雪機、壓雪設備、索道、魔毯、冰刀、雪板、雪鞋、冰雪服飾、冰上娛樂器材等現有產品集群式發展。加大招商力度,引進戰略投資,吸引相關上下游企業進駐,謀劃建設壓雪車、雪地摩托等項目,提升研發、生產、服務一體化水平。 4.設立專項科研課題,引導科研院所和高校為企業產品賦能。 5.引入金融機構,加強資本運作。 |
(四)做精冰雪藝術,實施文化藝術融合工程
1.豐富冰雪文化時尚業態
將冰雪文化與時尚有機結合,以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太陽島雪雕博覽會為龍頭,打造以大型城市冰雪景觀VR秀、冰雪趣味活動、冰雪實景演出、花車巡游、冰雪音樂會、冰雪歌舞表演、立體燈光秀、冰雪戲劇展演等為主要內容的“白+黑”差異化、互補性冰雪休閑娛樂項目。
2.建設冰雪藝術街區
打造冰雪演藝綜合體,把哈爾濱打造成為國際冰雪時尚創意名城。重點培育冰雪影視和冰雪動漫等新興文化產業,打造國際冰雪影視制作拍攝基地和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冰雪動漫、網游研發消費體驗基地。以冰雪為載體,以歐陸文化、金源文化、時尚文化、紅色文化、關東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為內涵,開發冰上芭蕾、冰雪藝術、冰雪實景劇目、冰雪時裝秀等文化演藝產品及冰雪景區駐場型文化演藝劇目。推動沉浸式實景演出,采取多媒體、虛擬現實、三維實景等高科技手段與傳統演出相結合模式,實現主動體驗、互動性交流,試聽體驗更震撼,觀演效果更充分,將文化與旅游完美融合。
3.打造冰雪文化創意產業基地
促進哈爾濱冰雪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支持冰雕藝術、雪雕藝術、冰雪攝影、冰雪文化演藝、創意旅游商品、冰雪傳統藝術創作的發展,提煉冰雪文化元素,設計開發豐富多樣的服裝服飾、工藝美術、珠寶首飾等冰雪時尚產品,打造中國首個冰雪文化創意產業基地。依托文化地標、特色建筑等城市資源,打造影視拍攝、非物質文化綜合展示、沉浸式實景演出、動漫(cosplay)展示、文學藝術創作、戲劇展演、藝術電影(NTLIVE)放映等冰雪題材的文學藝術創作產業園。
4.繁榮冰雪文化藝術精品創作
挖掘哈爾濱冰雪文化時代價值,創作冰雪文藝精品,講好哈爾濱冰雪故事,重點抓好舞臺劇目、廣播影視、音樂、舞蹈等藝術門類作品創作生產,推出更多優秀冰雪文化作品。依托哈爾濱大劇院、哈爾濱音樂廳(哈爾濱交響樂團)、哈爾濱芭蕾舞團、黑龍江省雜技團等專業院(團)打造一批冰雪特色文化品牌,創作一批精品力作。用文化藝術的力量,反映我市獨特的冰雪現實生活,包括神話、童話、詩歌、小說、影視、歌曲、繪畫、攝影等,全面展示冰雪文化之都的魅力。推動網絡文藝精品創作,扶持原創優秀網絡冰雪文藝作品創作生產,提升網絡文學、網絡電影、網絡劇、網絡演出、網絡音樂、網絡動漫、網絡歌曲等新興文藝產品品質,豐富哈爾濱冰雪文藝精品供給體系。
(五)做優冰雪景觀,實施城市環境管理工程
1.營造冰雪意象氛圍
借鑒芬蘭、瑞典等北歐國家發展經驗,加強和提升城市規劃水平。通過富有生活氣息的街巷系統、保存完好的傳統建筑、貼近自然的城市生態景觀、連接生活的綠道體系、配套完善的基礎設施、無處不在的文化體驗,以及溫馨安寧的人居環境,打造冰雪城市獨特的人文氣質。加強地域文化形象特征植入,將歐陸風情、北國浪漫、藝術格調融入景觀設計、氛圍營造,打造雪花摩天輪等全新地標,為冰雪經濟發展提供文化底色。在主城區建設冰雪雕塑、冰雪地標性景觀,營造冰雪震撼奇觀、冰雪浪漫情境、冰雪童話世界,讓人們享受具有哈爾濱浪漫標識的冰雪特色體驗。
2.冰雪體驗場景設計
以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太陽島風景區為依托,營造“冰天雪地”的場景氛圍,打造名符其實的“冰雪王國”。冰雪體驗涵蓋冰雪賽事、冰雪節慶、冰雪裝備/器材、冰雪名人、冰雪培訓、冰雪俱樂部、滑雪場、冰場、冰雪娛樂等,從食住行游購娛六方面著手,將冰雪文化與冰雪活動融入其中,除了傳統的冰雕欣賞、雪雕展覽外,將藝術、科技、音樂、飲食等文化元素與冰雪主題結合,設計出更多精品的冰雪體驗場景,如360°冰雪過山車、極速滑道、浪漫飄雪、冰室酒吧、雪坡速降等,讓游客真切體會到哈爾濱的冰雪文化,享受到哈爾濱的冰雪盛宴。
3.冰雪城市管理
為突出我市“冰雪文化之都”的城市定位,堅持“綠色清冰雪”工作理念,既確保及時、高效清除街路和居民庭院積雪,維護城市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又留住“白雪鑲碧樹”的美景。城市公園在第一時間清理園路、廣場、健身區域積雪的同時,以園路廣場樹池花壇健身區域等邊石為界限,保留樹池、綠籬片植、花壇、綠地內自然降雪,保持“景觀留白”效果,呈現大地冰封、白雪皚皚的特色。有條件的公園利用自然降雪或人工雪建設雪人、雪景,豐富冬季游園情趣。
(六)做響冰雪IP,實施冰雪文化傳播工程
1.創新塑造城市冰雪文化IP
哈爾濱以其獨有的故事、性格和氣質,孕育了這座城市的冰雪文化基因,造就了最持久、最核心的競爭優勢。通過建設全域共享冰雪盛景來推動城市文化IP升級,全民親冰雪、愛冰雪、用冰雪,全城皆冰雪,以哈爾濱冰雪文化底蘊和歐陸時尚浪漫的城市特質,通過創新驅動,延伸冰雪IP新的內容,完美呈現冰雪文化之都的強大IP價值。
2.加強城市冰雪形象宣傳營銷
持續叫響冰雪之冠上的明珠——哈爾濱冰雪形象品牌,培育和豐富冰雪經濟支撐性品牌。利用城市客源地、節慶活動、線上線下網絡、會議展覽、冰雪聯盟五大營銷體系開展冰雪品牌創建、精品宣傳和市場營銷。深化與主流媒體合作,充分發揮其傳遞信息、引導輿論、凝聚人心的作用,強化對我市冰雪品牌形象認知。加強與優勢新媒體平臺合作,利用搜索引擎、官方微信微博、網絡社區、旅游OTA、旅游APP等互聯網媒體以及短視頻媒體平臺,打造新媒體營銷矩陣。以“濱濱”吉祥物為核心進行冰雪IP形象開發,將“濱濱”充分擬人化,講好哈爾濱冰雪故事、文化故事、美食故事,開發冰雪特色衍生品,讓“濱濱”帶著四海賓朋一起體會地道冰城人的快樂。
3.開展冰雪文化節慶活動
以中國·哈爾濱國際冰雪節為引領,推出冰雪音樂、冰雪綜藝、冰上雜技等特色演藝,支持重點冰雪旅游度假區打造四季特色駐場演出。辦好冰雕、雪雕國際大賽、采冰節、全民冰雪趣味運動會等系列休閑娛樂類活動,鼓勵發展浪漫小鎮、街頭演藝、冰雪時裝秀等時尚文化活動。支持開展冰雪攝影、冰雪繪畫、冰雪文學創作等展現冰雪風貌、傳播冰雪文化的系列活動。
4.打造冰雪經濟平臺
積極搭建冰雪文化和冰雪經濟交流平臺,開展以冰雪為主題的國際會展、經貿洽談、招商引資、冰雪推介、文化交流等活動,促進產品品牌共建共享,把哈爾濱打造成國際知名冰雪會展聚集地。
專欄5:冰雪平臺打造行動 |
1.打造“銀絲帶”國際冰雪經濟合作朋友圈。建立工作機制,與世界主要冰雪經濟發達國家開展商務、會展、體育、裝備制造、文旅等產業交流合作,引進國際品牌、商業模式、標準體系,積極開展“冰雪文化走出去”系列活動。 2.打造國際冰雪節慶交流平臺。依托中國·哈爾濱國際冰雪節,聯合日本札幌冰雪節、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歡節、挪威奧斯陸滑雪節(世界四大冰雪節慶),搭建國際冰雪節慶交流平臺。 3.打造冰雪產業展銷平臺。借助哈爾濱冰雪博覽會設立冰雪經濟展區,開辟國際冰雪裝備(用品)采購專區,打造成為世界級冰雪產業博覽會。 4.打造哈爾濱冰雪文化之都。與哈夏音樂會貫通聯動,打造中國大眾音樂第一平臺。每年冰雪節期間招募舉辦中國音樂新人新作發布、電影節、音樂新人新作簽約、冰雪時尚精品發布、冰雪公主模特選秀等活動。 |
四、支撐體系
(一)冰雪教育培訓
以國家標準建設為引領,自主研發培訓產品,依托大專院校、高水平運動員、教練員等組建冰雪專家庫、創辦冰雪體育科研組織,服務冰雪產業,打造冰雪人才輸出基地,冰雪人才培訓教育高地。
1.建立冰雪運動培訓總部
積極與國家有關部委溝通,聯合在哈高校、科研院所,推動職業技能鑒定和冰雪運動科研機構落戶我市。鼓勵支持社會參與建立冰雪運動單項類、綜合類、培訓中心等。
2.編制培訓大綱開發培訓產品
組建專業考評機構,出臺綜合考評實施細則,提高冬季項目科學化管理水平,建立績效考評機制。鼓勵支持各級各類冰雪場館設施向社會開放,鼓勵支持優秀運動員進入學校提供公益服務,支持開展面向青少年的冰雪活動。積極開展青少年冰雪人才培養,探索建立人才培養機制、體制,以冰盤為切口復制推廣冰盤培訓經驗和做法,培育壯大冰雪項目培訓機構。
3.提升教育培訓師資水平
省市共建做好冰雪體育人才培養,組建高級人才智庫。組織開展冰雪運動技能展示活動,選拔優秀人才入庫建立良性循環機制。
專欄6:冰雪人才賦能行動計劃 |
1.實施青少年冰雪人才培育計劃。積極開展青少年冰雪人才培養,探索建立人才培養機制、體制。 繼續做好冰雪體育傳統校賽事組織和考評工作,培養冰雪體育后備人才。 2.打造哈爾濱冰雪培訓中心城市。探索建立哈爾濱原創的冰雪運動培養模式。以冰盤培訓為切口探索建立單項和綜合類人才培養成長模式和運行機制。 3.建設多元化國家級冰雪培訓中心。重點推動亞布力極地科考訓練基地聯合打造中國極地探險培訓中心。探索哈爾濱原創的冰雪運動培養模式,建立亞布力雪上極限挑戰和冰雪經濟論壇基地。 4.實施“請進來、走出去”國際交流培訓計劃。發揮東北亞中心城市優勢,加強區域國家和地區賽事活動教育培訓和交流合作。以賽事項目、人才培養為依托,積極搭建與國際合作交流的平臺,實現合作交流的良性循環。 |
(二)交通體系提升
1.構建便捷交通網絡
全面構建支撐大冰雪產業發展的現代化交通體系,打通面向京津冀等周邊地區,以及華中、華東、華南的快捷大通道,構建面向俄羅斯、蒙古國、日本、韓國及歐美地區的國際交通網絡。依托航空線路對外聯通俄蒙日韓等周邊國家和我國東部、南部沿海地區客源大市場,依托高等級公路和高速鐵路向南連接京津冀,向西聯通內蒙古草原和萬里茶道旅游線路,向北向東貫通俄羅斯遠東聯邦區,連接西伯利亞大鐵路。利用中國與北美的最短航線優勢,開通哈爾濱—安克雷奇航線,建設連接中國與北美雙門戶機場,成為中國對北美航空業務的北方中心。將哈爾濱臨空經濟區規劃發展為國際航空城,提升哈爾濱市乃至黑龍江省整體國際化水平。構建通航“空中走廊”,實現“空中瞰龍江”。
2.建設綜合交通樞紐
建設哈爾濱國際綜合交通樞紐,打造對接歐亞、聯通萬里茶道,便捷聯通東北亞的綜合交通樞紐。升級亞布力服務區交通服務節點,完善綜合服務區加油站充電樁設施及旅游服務設施,建設高等級旅游公路和亞布力機場,運營亞布力主題觀光列車。加強臨時停車點、觀景平臺、休息服務區、自駕車旅居車營地等服務體系建設。推進落地租車、異地還車體系建設。
3.提升交通設施功能
推進通往3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的國省道建設和連通主要景區、自駕車旅居車營地的縣鄉公路建設,加快構建“快進慢游”綜合交通旅游網絡。推動景區索道、棧道、游步道建設,將觀景平臺、旅游導引標識系統等設施與交通基礎設施統一規劃、設計、建設,充分體現區域資源特征及旅游特色,實現旅游交通標志規范、清晰明確、快速識別。
(三)生態環保管控
1.加強冰雪產業生態環境保護
堅持“少即是多”原則,保持自然生態的原真性。嚴格落實生態環境和生態紅線管控要求,優化滑雪場、冰雪場館、綜合服務區、冰雪度假小鎮服務配套設施等整體布局。增強環境保護和生態美學意識,鼓勵在生態景區用砂石鋪裝游覽道路。
2.強化冰雪旅游區生態建設與修復指引
注重生態景觀營造,盡量保持自然、森林野趣景觀。強化冰雪場地夏季生態修復,減少裸露土壤、巖石,營造春、夏、秋三季的綠色大背景。采取實行異地植被恢復等方式,降低滑雪場建設對植被的不利影響。冰雪旅游場所的建設盡量避開野生動物集中分布或其棲息地及遷徙通道區域,或修建設定必要的緩沖區域,避免或降低冰雪旅游活動對野生動物棲息地干擾。在水土保持、噪音控制、水資源高效利用、廢水與廢棄物治理領域,完善生態環境治理措施,減少冰雪景區的生態環境影響。
3.完善冰雪旅游區運營環保措施指引
推廣綠色采購,建立冰雪景區優選產品的信息檔案庫,盡可能選用可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和使用風能、太陽能等綠色能源。科學指導滑雪場人工造雪,提高造雪效率,根據溫濕度、風速及風向等氣象信息,控制造雪系統,防止不必要的水資源和能源消耗。促進車輛和裝備設備清洗過程的節水,減少有毒有害化學產品使用。推行綠色餐飲住宿服務,減少餐廚廢物并促進循環再用,減少客房、洗衣房、娛樂設施運營中的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促進酒店廢棄物的回收和循環利用。
五、綜合保障
(一)組織保障
建立哈爾濱市冰雪文化之都領導小組,組長由市長擔任,副組長由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和市政府負責聯系文旅、分管工信和體育工作的副市長擔任,成員由相關部門和區縣(市)政府負責人擔任。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文廣旅游局。領導小組主要職責為指導《哈爾濱冰雪文化之都(冰雪經濟)發展規劃》《黑龍江省冰雪經濟發展規劃》實施,研究制定全市冰雪經濟發展政策、措施,協調解決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深化領導責任、工作推進、考核評價、督導問責機制建設,統籌推進我市冰雪經濟發展。
(二)政策保障
遵循政策性導向和市場化運作原則,政府主導,健全促進冰雪經濟發展的產業政策,鼓勵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加大對相關小微企業的融資增信力度,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出資設立冰雪經濟發展投資基金。鼓勵支持將冰雪服務、用品制造等關鍵技術納入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優先支持建設促進冰雪經濟發展的交通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提供發展用地,對符合條件的冰雪企業落實好降低增值稅稅率、研發費加計扣除、小微企業稅費減免、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支持政策。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委托旅行社開展公務、工會、會展等冰雪文化活動,鼓勵基層工會購買冰雪演出、賽事和景區門票、冰雪紀念品等冰雪產品和服務。
(三)人才保障
組建冰雪產業發展咨詢專家委員會,聘請國內外冰雪旅游產業、滑雪運動行業專家和學者組成“冰雪旅游產業發展咨詢專家委員會”;成立冰雪旅游人才培訓基地,與哈爾濱工業大學、黑龍江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哈爾濱體育學院、哈爾濱學院、哈爾濱冰雪運動學校等高等院校、職業學校的冰雪設計、冰雪藝術、體育運動、旅游管理等專業合作建立冰雪旅游人才實訓基地,為高校冰雪領域學生提供實習鍛煉的平臺,為冰雪企業搭建繼續教育平臺,將教學理論與哈爾濱冰雪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相結合,同時,為中小學冰雪研學開辟實踐課堂。全面落實各項人才激勵扶持政策,對冰雪經濟相關的各類創新型人才給予重點支持,為各類人才營造安心立業的發展環境。
(四)營商環境保障
各級政府要加強對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組織領導,完善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統籌推進、督促落實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相關機制,持續精簡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強化創新服務,鼓勵和支持市場主體拓展創新空間,持續推進產品、技術、商業模式、管理等創新,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作用。
文件下載:哈爾濱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哈爾濱冰雪文化之都(冰雪經濟)發展規劃(2022—2030年)的通知.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