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將是北京冬奧會給予全球冬季運動以及奧林匹克運動的巨大貢獻。三億中國人的參與將為冬季運動帶來積極改變,北京冬奧會之后,全球冬季運動將截然不同!”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受社會經濟條件、自然條件以及項目發展歷史等因素制約,我國冰雪運動的競技水平、普及程度與世界冰雪強國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正是在此背景下,北京攜手張家口申辦2022年冬奧會時,提出了“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隨著北京冬奧會臨近,我國冰雪運動普及、冰雪產業發展等都進入了快車道,“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從愿景走向現實。
冰雪運動走出山海關
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之前,我國參與冰雪運動的人群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和西北等部分區域,“冰雪運動不出山海關”是對昔日我國冰雪運動開展情況的真實寫照。
但隨著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步伐的加快,《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實施綱要(2018-2022年)》《關于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契機大力發展冰雪運動的意見》等重要文件的出臺,冰雪運動在祖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活力和潛力。
數字會說話:截止到2021年年初,我國現有的770家滑雪場分布于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北京冬奧組委發布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報告(2020)》也顯示,2020至2021雪季,在確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前提下,全國31個省區市共184個地級市開展了超過1200場次群眾性冰雪賽事活動,直接參與和間接影響的人數規模近億人次。
“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全國大眾冰雪季的舉辦。2014年,該項活動為申冬奧助力而生,如今已經成為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推廣普及冰雪運動的品牌活動。每屆冰雪季活動都能吸引數千萬人參與,滿足了群眾冬季多樣化的健身需求,在推動“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中發揮了引領和帶動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全國大眾冰雪季舉辦地也逐漸從北方地區向南方地區轉移,從傳統冰雪地區向非傳統冰雪地區轉移,這本身就是“冰雪運動走出山海關”的有力佐證。
據悉,今年全國大眾冰雪季將于12月首次在武漢市設立主會場,神農架景區、恩施州設立分會場,另外設立其他全國分會場,充分彰顯我國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的成果,帶動群眾走出家門,通過身體力行的冬季運動鍛煉,為即將到來的2022北京冬奧會預熱。
冰雪產業成為“熱經濟”
通過“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冰雪產業正在成為熱經濟。
“十四五”規劃提出,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近些年,國家還先后出臺了《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全國冰雪場地設施建設規劃(2016-2022年)》《“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實施綱要(2018-2022年)》等專項政策,目的在于通過冰雪體育場館數量和冰雪賽事活動提高冰雪產業總規模。
目前,我國冰雪產業政策聚焦日益明晰:一方面,政策重點從大眾普及冰雪運動向培育冰雪主體產業轉移,冰雪場館建設、精品冰雪賽事活動打造以及冰雪旅游推進等是當前冰雪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從政策端發力對冰雪產業短板予以扶持,尤其對冰雪裝備器材產業提出應創建冰雪裝備器材特色產業園區,打造高知名度和競爭力的冰雪裝備器材品牌,以及加大企業研發力度等。
冰雪旅游業是各界關注的重點,不少業內人士也指出,冰雪旅游的政策紅利正在持續釋放。據悉,2019年以來,國務院以及相關部委密集出臺了系列涉及支持冰雪旅游發展的產業政策,并提出“加快發展冰雪健身休閑產業,推動冰雪旅游產業發展,促進冰雪產業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顯而易見的是,隨著冰雪休閑度假逐漸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將為這一產業帶來較大的發展機會。
與此同時,隨著國家體育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九個部門聯合印發的《冰雪裝備器材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提出到2022年,我國冰雪裝備器材產業年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年均增速在20%以上,開發一批物美質優的大眾冰雪裝備器材和北京冬奧會亟需裝備,大幅提升供給能力,建立較為完善的綜合標準化體系,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知名品牌,創建若干特色產業園區,初步形成具備高質量發展基礎的冰雪裝備器材產業體系。
我國冰雪裝備器材行業也進入了加速產業化的進程,相信隨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冰雪產業將進一步增強服務冬季項目奧運備戰以及促進全民健身的能力,在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發揮冰雪產業、體育產業的多元功能和價值。(作者:林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