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場地是我國開展冰雪運動的基本載體,是推動我國冰雪運動發展的重要物質保障,也是推動中國冰雪產業升級的重要環節。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北京2022 年冬奧會的成功申辦,我國居民參與冰雪運動健身的需求愈加旺盛。然而目前我國冰雪場地的布局建設與發展總體上缺乏科學的規劃引導,無法滿足中國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發展的要求。
中國冰雪場地設施的布局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冰雪旅游需求日益旺盛,參加冰雪運動的人口數量不斷攀升,直接帶動了我國冰雪場地的建設和發展。
截至2019 年底,我國共建有滑雪場770 個,比2018 年增加28 個,增長3.77%。770 個滑雪場中,室外滑雪場739 個,占總數的95.97%,室內滑雪館31 個,占總數的4.03%。我國共有28 個省區市建有滑雪場,其中黑龍江省擁有124 個滑雪場排名全國第一,山東、新疆、河北、山西分別擁有67、65、61、49 個滑雪場,排名列2 至5 位。從地理學角度來看,我國滑雪場絕大多數布局在第二、第三階梯,從區域的角度看大多分布在東北和華北。東北地區擁有207 個滑雪場,占全國總數的26.88%,華北地區擁有滑雪場190 個, 占全國總數的24.67%,西北地區擁有144 個滑雪場,占全國總數的14.41%。在上述滑雪場中垂直落差超過300 的滑雪場有21 個,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
依據《全國第七次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截至2019 年底,我國共建有各類滑冰場地876 個,其中室內滑冰場地505 個,占總數的57.64%,室外滑冰場地362 個,占總數的41.32%。我國滑冰場地主要集中分布于東北、華北兩個區域,其中東北三省擁有滑冰場地233 個,占全國總數的26.59%,京津冀地區擁有滑冰場地207 個,占全國總數的23.70%。
由于我國冰雪運動發展歷史較短, 冰雪文化普及度不高,所以我國冰雪健身者75% 為初級體驗的雪友和冰友。目前我國90% 以上的滑雪場均建在距城市建成區1 小時車程的范圍之內,而滑冰場地尤其是室內滑冰場地基本都建在城市建成區。因此,我國滑雪場絕大多數都是建在城市周邊的中小型滑雪場,大多規格不高。我國目前僅20 個左右的滑雪場的垂直落差超過300 米, 有770 多個滑雪場地僅擁有架空纜車索道198 條、拖牽367 條、造雪機4000 臺、壓雪車400 臺。而法國規格最高的滑雪場——大峽谷滑雪度假區擁有的上述設施就超過了我國的總和。
國內外冰雪場地布局建設與發展的對比
根據國際知名冰雪產業專家勞倫特·弗納特(Laurent Vanat)提供的數據,目前全世界有80 多個國家開展冰雪運動,擁有2000 多個滑雪度假村, 6000 多個滑雪場,27000 多條纜車索道。目前,世界上主要冰雪強國主要集中在歐洲阿爾卑斯山及周邊地區、北美洛基山脈地區以及東亞地區。
同主要冰雪運動強國相比,我國在滑雪場地建設不論規格和數量方面都遠遠落后于這些國家。盡管我國雪場的絕對數量超過主要冰雪強國,但我國絕大多數都是中小型滑雪場,而歐美地區的滑雪場大多以能夠滿足滑雪度假的大中型滑雪場為主。在規格方面,歐洲阿爾卑斯山地區以及北美地區的滑雪勝地大多擁有80-150 多條雪道,而我國最具代表性的萬龍滑雪場也僅有35 條雪道。在接待游客數量方面,美國、法國、奧地利的滑雪場接待的滑雪度假游客均超過了5000 萬,而我國滑雪人口僅為2000 萬人次。從這一點來看我國滑雪產業蘊藏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我國擁有滑冰場館876 個,而全國人口數僅為3628 萬人的加拿大,在2012 年僅冰球館的數量就達到3300 余座,僅60 萬人口的溫哥華其室內冰場就的100 塊以上。因此,我國冰雪場地數量及規格遠遠落后世界主要冰雪運動強國。
目前世界冰雪場地布局呈現三個基本特征,在這兩個方面我國與冰雪運動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
第一,世界主要滑雪度假村呈現集約式、集團化格局。日本麥克全球集團(MacEarth Group)管理33 個滑雪度假村、161 條索道,每年接待滑雪游客264.68 萬人。而法國著名的阿爾卑斯戰略集團(Compagnie des Alpes)則管理13 個滑雪度假村、592 條索道,每年接待的游客數量更是達到了1582.22 萬人。我國滑雪場管理總體上處于小作坊式分散管理的局面,目前尚沒有涌現理念先進、管理集約、業績突出的滑雪管理企業。同時我國雪場管理條塊分割的情況比較嚴重,不同部門在雪場管理方面遠沒有形成合力。
第二,主要冰雪運動強國滑雪場地布局呈現高級化和集聚化的格局。坐落在阿爾卑斯山南麓的意大利多羅美地滑雪度假區超級聯合體,擁有12 個大型滑雪場,每年吸引2000 萬滑雪旅游者,創造利潤25 億歐元。此外世界最大的滑雪設備制造商萊特納集團等眾多的滑雪器材、纜車索道、造雪設備等制造、會展、營銷等企業也把其總部建在該地。成為世界知名的滑雪產業聚集區。美國、法國、德國、加拿大、奧地利、瑞士等國家也大體上形成了類似與意大利多羅美地滑雪產業聚集區的產業集聚。我國在滑雪場地布局方面大多處于分散布局、條塊分割的局面,遠遠沒有形成場地集聚。
第三,世界主要滑雪產業強國大多采取山地休閑管理的模式運營滑雪度假勝地。在冬季開展滑雪運動,其它季節則開展高爾夫、露營、徒步、穿越、山地自行車、垂釣等其它戶外運動,使得滑雪度假區形成四季無縫連接的運營管理模式,成為山地休閑運動的樂園。同時滑雪度假區也大力加強與旅游、會展、醫療、文化演藝等業態的融合,不斷滿足旅游人群多層次、多元化的旅游消費服務需求。而我國滑雪場地基本局限在雪場管理本身,除冬季三個月左右的雪期外,其它季節基本閑置。
進一步優化我國冰雪場地布局
根據第7 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我國冰雪場地最多、規格最高、吸引滑雪人口的最多的區域為京津冀冰雪場地集聚帶帶和哈長吉冰雪場地集聚帶。京津冀地區集中了98 個滑雪場地, 其中落差在300 米以上的滑雪場占全國總數超過40%。同時京津冀地區擁有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近4000 萬人口的消費市場,擁有“一環六射”優越的交通條件。京津冀滑雪產業的發展條件不僅在中國獨具優勢,即便與世界其它冰雪發展大區相比也優勢突出。
在“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中,冰雪旅游文化是重中之重。建設中應沿京張沿線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點線面緊密結合的冰雪旅游吸引點,形成以點連線、以點線帶面的冰雪產業發展格局,并進一步帶動中國冰雪產業走向高級化。哈長吉地區是我國最早發展滑雪產業的地區,冬季項目的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目前,哈長吉地區擁有98 個滑雪場,松花湖、北大壺、長白山、亞布力等滑雪場是我國具有一定示范意義的高規格滑雪場。哈長吉地區擁有200 多個滑冰場地,其中吉林省冰上運動訓練基地、長春冰上運動訓練基地、哈爾濱運動訓練基地是我國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滑冰場地。大力加強哈長吉冰雪集聚帶建設不僅可以打造我國冰雪運動增長極,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振興系列講話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舉措。京津冀冰雪場地集聚帶和哈長吉冰雪場地集聚帶完全具備了打造中國冰雪產業發展增長極的條件。大力推動兩個冰雪場地集聚帶及產業帶建設,對促進兩地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帶動老工業基地轉型和京津冀一體化進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重點發展京津冀冰雪場地集聚帶和哈長吉冰雪場地集聚帶也必將充分發揮兩個區域的產業優勢,以點帶面帶動中國冰雪產業的整體發展。
2020 年我國人均GDP 超過1 萬美元,已經進入中高發達國家行列。2020 年我國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達到9037 元,占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2.16%,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為27007 元。這標志著一個國家居民消費結構將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休閑娛樂消費將大幅增加,人們的休閑習慣將更加朝向休閑和度假生活轉變。借鑒國際經驗,結合中國國情,今后一個時期加強滑雪大區及度假區建設是我國冰雪場地布局的必然選擇。根據我國冰雪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應當傾力打造崇禮滑雪大區、吉林滑雪大區、阿勒泰滑雪大區。
其中,室內滑雪場是可以克服地理、氣溫、降水等方面的影響因素,滿足城市居民參與冰雪運動建設需求的大型冰雪運動綜合體。截至2019 年底, 我國共擁有各類室內滑雪場31 個。廣州融創雪世界是全球第二大室內滑雪場。從2019 年6 月15 日開業,截至2019 年底,廣州融創雪世界累計接待滑雪人次55 萬,已經遠遠超過我國絕大多數室外滑雪場。
廣州融創、成都融創、哈爾濱融創等室內滑雪場地2019 年接待滑雪健身235 萬人次,成為我國冰雪產業日益興起的新業態、新品牌。在我國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合理規劃、布局和建設大型室內滑雪場地可以極大地拓展我國冰雪場地數量。尤其是在我國的南方城市,規劃和建設大型室內冰雪場地可以推動更多居民參與冰雪運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拉動體育產業消費,推動體育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加緊規劃和布局大型室內滑雪場地是解決我國城市尤其是南方冰雪場地不足的重要途徑。(作者林顯鵬系北京體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亞洲體育產業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