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會,讀懂中國的一個窗口
過去5年間,北京冬奧組委扎實開展各項具體任務,三大賽區啃下一塊塊“硬骨頭”;冰雪運動走向東南西北,走向春夏秋冬;冬奧會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牽引作用顯現成效。美好的申辦愿景在籌辦工作中一步步化作現實,冬奧夢交匯中國夢的樂章,期待一年后的精彩奏響。
2月4日,北京冬奧會將迎來倒計時一周年。當奧運圣火于2022年2月4日再次點燃,世界目光也將再次投向全球首座“雙奧之城”——北京。
1月18日—19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北京、河北兩地三賽區,考察調研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他強調,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是黨和國家的一件大事,是我們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做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使命光榮、意義重大。
冬奧會籌辦進入關鍵期,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鼓舞人心。突出“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要求,為下一步籌辦工作指明了方向。從北京到河北張家口,響起“中國冰雪,加油!”的吶喊聲,冬奧夢交匯中國夢的樂章,期待一年后的精彩奏響。
堅實履行承諾
彰顯大國擔當
1月2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通電話時強調,我們以籌辦北京冬奧會為契機,推動冰雪運動普及發展。相信在有關各方大力支持下,中方一定能夠如期完成各項籌辦任務,做好全面準備,確保北京冬奧會取得圓滿成功。
堅持如期辦賽,釋放出中國持之以恒推進冬奧會籌辦、全面兌現承諾的強烈信號。2020年年底,北京冬奧會三大賽區所有競賽場館全部完工,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同步完成。巴赫感慨,盡管受疫情影響,但北京冬奧會籌辦工作進展十分平穩順利,“幾乎是一個奇跡”。
奇跡是靠雙手奮斗出來的。過去5年間,北京冬奧組委扎實開展各項具體任務,三大賽區啃下一塊塊“硬骨頭”;“冰雪運動的火炬”已經點燃,不僅走向東南西北,還走向春夏秋冬;冬奧會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牽引作用顯現成效,交通、環境、產業、公共服務等領域共同獲益……美好的申辦愿景一步步化作現實,冬奧會籌辦和本地發展正努力書寫兩份優異答卷。
“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我們敢去想,而且想了就能去做,做了就能做成。”從申奧到辦奧,初心與承諾不變。透過北京冬奧會這扇窗,世界又一次看到中國“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國風范。
面對疫情帶來的連鎖挑戰,冬奧會籌辦工作通過了“壓力測試”。這不僅給遭遇“不確定性”的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增加信心,更為大型國際賽事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舉辦貢獻了中國智慧。“這是了不起的成就。”巴赫認為,在疫情背景下,北京冬奧會這一“奧運新標桿”的意義更加凸顯。
“我們不僅要辦好一屆冬奧盛會,而且要辦出特色、辦出精彩、辦出獨一無二來。”應對風險沖擊、堅實履行承諾的背后,依靠的是大國擔當和大國實力。作為我國“十四五”初期舉辦的重大標志性活動,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將注入高質量發展的新內涵。
能做成,更能做好。北京冬奧會架起一座新橋梁,溝通世界,展現風采。
籌辦穩步推進
體現制度優勢
這個雪季,京張高鐵鋪就滑雪愛好者的幸福之路。開通一年間,這條連通北京冬奧會三大賽區的交通線路已發送旅客超680萬人次。從100多年前時速35公里到如今時速350公里,京張線的蛻變見證著中國人自主奮斗的偉大歷程。
通向2022的路上,展現“中國速度”的不只高速列車。僅用3年時間,在無路、無水、無電、無通信的延慶小海陀山區,中國第一條雪車雪橇賽道順利建成,申請專利多達133件。按照冬奧會籌辦時間表,一個個目標如期高質量落地,每個節點、每個領域都有創新性突破,被國際社會贊為“中國效率”的典范。
籌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再一次體現了黨的領導和舉國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特別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籌辦過程中得到全面貫徹。
冬奧會籌辦穩步推進的背后,既有工作方法的大膽創新,也有立足根基的腳踏實地。所有冬奧場館將全部用上“綠電”、張家口崇禮3萬多人端起“雪飯碗”、全國每年開展超3000場群眾性冰雪活動……“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具化為一個個細節,最終落腳點都是以人為本。
“北京冬奧會是展現國家形象的契機。通過率先控制住疫情、頂住壓力順利推進冬奧會籌辦,我們的制度自信、發展變化和精神風貌都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員王維佳說。
而今,冬奧會籌辦進入最后一年,挑戰和困難仍有很多。結合新形勢,各項工作正重新規劃調整,切實把籌辦工作的重點放在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組織好賽事上來。
“總書記的講話令大家進一步樹立了將北京冬奧會辦成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的信心。”北京冬奧組委運動會服務部部長于德斌說。
辦好北京冬奧會,不只有決心和底氣,更有密碼和鑰匙。全國一盤棋,全民一股勁,正助推北京冬奧會在沖刺階段跑出新的加速度。
借助冬奧符號
傳播中國形象
2020年的最后一天,30個“小紅人”伴著新年鐘聲亮相。漢字氣韻,篆刻刀法,面向全球發布的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體育圖標,將中國氣派與國際視野、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融為一體。
冬奧會籌辦過程中,像這樣融入中國元素的例子屢見不鮮。從會徽“冬夢”“飛躍”,到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再到設計靈感為“如意”的國家跳臺滑雪中心,泱泱大國的文化自信借助一個個冬奧符號傳播開來。
“2022年北京冬奧會將集中展現當代中國文明、開放、包容的新風貌。”在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邱雪看來,利用冬奧會這一傳播平臺,更有助于世界接受當代中國的發展模式及文化表達。
北京冬奧會講述的不只是“高大上”的故事。家門口的滑雪場、身邊的志愿者、孩子們的滑冰課……借助“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東風,勾勒出中國百姓日常生活的生動圖景,中國形象在世界舞臺得到更立體的呈現。
在《奧林匹克議程2020》的改革背景下,國際奧委會一直在尋找未來舉辦奧運會的樣本模式。北京冬奧會的辦賽理念與實踐,正是助推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化表達”。“北京冬奧會成功舉辦對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促進作用不言而喻,隨著參與國際體育合作的程度加深,我們在世界體壇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邱雪說。
相較以往,全人類共同參與的冬奧盛會具有更深遠影響。“北京冬奧會把長期的、可持續的方案納入不同項目的做法,體現了人類團結一致對抗危機的精神。”巴赫表示,北京冬奧會將成為世界冰雪運動發展的里程碑。
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2022年相約北京!”中國正全力做好各項籌辦工作,努力為世界奉獻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
自主創新,加快建設體育強國
籌辦冬奧會之路,也是自主創新、加快建設體育強國之路。自主創新成果體現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和備戰的方方面面,我國冰雪相關產業和技術研發駛上“快車道”。體育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備,也為人民群眾參與冰雪運動創造更多條件,構筑起更加廣闊的體育市場。
籌辦冬奧會之路,也是自主創新、加快建設體育強國之路。
1月18日—19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北京、河北兩地三賽區,考察調研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總書記深有感觸地對大家說,同我們國家的強國之路一樣,中國冰雪運動也必須走科技創新之路,一方面要堅持自主創新,一方面要積極吸收世界上的先進技術和訓練方法,盡快提高我國冰雪運動訓練和比賽水平,為推動我國冰雪運動跨越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為中國冰雪運動實現跨越式發展吹來強勁“東風”,也為加快建設體育強國、推動新時代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注入了深層次動力。
縱觀籌辦備戰
創新無處不在
隨著教練一聲令下,跳臺滑雪國家集訓隊隊員猶如雄鷹,從“雪如意”頂端騰空而起,在藍天白雪間劃出一道完美的弧線后平穩落地。
備戰冬奧,少不了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的氣力,也離不開自主創新的技力。借助最先進的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系統,實時采集運動員起跳、飛行、落地等數據,之前只能憑經驗做出的技術動作,如今“看得見、摸得著”。憑借先進的風洞實驗室,運動員能精準、高效地打磨細節,進而在比賽中“飛更高、落更穩”。
除了訓練方法的創新,科技手段的應用也推動著訓練理念更新升級。數據采集、分析成為“必修課”,教練團隊制定訓練計劃也更加有的放矢。國家單板滑雪障礙追逐集訓隊教練高文博說:“我們利用科技手段分析世界冠軍的各項數據形成模型,通過對標世界冠軍,隊員們不斷尋找差距、彌補差距。”
如今,從運動員參賽服裝、器材到環境監測、醫療康復,自主創新成果已經體現在冬奧籌辦、備戰的方方面面。
場館和基礎設施建設是籌辦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設者以創新精神攻克諸多技術關卡,打造了一批世界一流的精品工程。在延慶賽區,建設者從零起步,形成多項自主知識產權和施工標準,建成全球第一條360度回旋的雪車雪橇賽道。在北京賽區,首都體育館在改造中注入諸多高科技元素,先進制冰系統搭配聲光電全新投影技術,呈現出“最美的冰”。
作為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重要配套工程,京張高鐵是我國自主創新的一個成功范例。百年前,京張鐵路實現了中國人自主設計修建零的突破;百年后,京張高鐵成為世界首條時速350公里的高寒、大風沙高鐵,也是首條采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智能高鐵。京張高鐵列車呼嘯而過,人們震撼于中國“當驚世界殊”的飛躍,對即將到來的冬奧會、冬殘奧會也多了一份期待。
公眾關注提升
產業做大做強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就像是一個彈射器,可以推動我國冰雪運動和冰雪產業飛躍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冰雪產業是一個大產業,也是一個朝陽產業,這里面不光是體育運動問題,也包括體育器械的研發和制造問題,是我國制造業的一個組成部分。要加強自主創新,推動我國體育器械制造業加快發展。
冬奧會籌辦推動著我國相關產業和技術研發駛上“快車道”。僅用一年時間,國內第一臺壓雪機成功問世,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自主生產壓雪機的國家;2020年11月,北京冬奧會第一塊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冰面在首都體育館誕生,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先進、最環保的制冰技術,碳排放趨近于零;近年來,泰山集團設計研發了全球領先的大數據滑雪模擬機、具有自潤滑功能高分子仿真冰板、可移動式滑雪跳臺設施,同時開發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冰雪運動防撞墊系列產品、碳纖維雪地自行車及碳纖維滑板、滑桿等冰雪裝備配套產品。
中國冰雪裝備器材產業借上冬奧籌辦的“東風”。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主席李樺認為,眾多中國企業“根據市場新需求轉型發展,加大冰雪裝備器材研制開發力度”,一些新產品已逐步上市,對實現“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產生推動作用。此外,冰雪裝備器材產業高質量發展標準化體系也在搭建推進中。
河北張家口崇禮,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申奧前,崇禮只有4家滑雪場,而今已擁有7家大型滑雪場、169條雪道。2018—2019雪季,崇禮實現旅游收入20.5億元,“雪飯碗”讓當地百姓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隨著北京冬奧會的臨近,中國冰雪產業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將成為公眾關注高、增長潛力大、產業帶動強的戰略性產業。在冬奧籌辦的各項工作中,做大做強冰雪產業的全新發展坐標已經搭建起來。
助推運動普及
吸引群眾參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體育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一個重要目標。體育強國的基礎在于群眾體育。要通過舉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推動我國冰雪運動跨越式發展,補缺項、強弱項,逐步解決競技體育強、群眾體育弱和‘夏強冬弱’、‘冰強雪弱’的問題,推動新時代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隨著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戰略深入實施,更多群眾走向冰場、走進雪場。《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2019年度報告)》顯示,2019年國內滑雪場的滑雪人次達2090萬,相較2018年的1970萬增長6.09%。
“滑起來感覺像飛一樣,很痛快。”經過半年多模擬滑雪器的練習,家住北京立水橋附近的三年級學生魏詩瀚終于能在雪場上一試身手了。祝女士為孩子選擇了裝配模擬滑雪機、旱雪、仿真冰等設備的室內滑雪場,“濕度、速度、摩擦等方面與真實雪場很接近,離家近方便不間斷學習,安全也有保障。”
作為體育產業重要組成部分,冰雪器械制造業加強自主創新,為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增添“綠色引擎”。北京市滑雪協會副主席伍斌說:“2019年全國新增88臺壓雪車,其中國產為27臺;新增造雪機1149臺,其中國產為467臺。相較于2015年之前,國產雪場器械裝備有了長足的進步。”在泰山體育集團副董事長卞青峰看來,國產體育裝備越來越接近國際領先水平,體育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備,為人民群眾參與冰雪運動創造更多條件,構筑起更加廣闊的體育市場。(作者:陳晨曦 范佳元 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