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來,吉林文旅人忠誠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和“大力發展寒地冰雪經濟,吉林要做好雪文章”等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吉林省委、省政府“白雪換白銀”戰略部署,全力推動“冷”資源變“熱”產業,走出了一條冰雪產業創新發展的吉林路徑。
當前,融入國內大循環、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推動吉林省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為此,吉林提出“融入國內大循環,領跑中國冰雪新時代”和“融入國際大循環,構建吉林冰雪開放新格局”的雙目標。
融入國內大循環,領跑中國冰雪新時代。參與國內冰雪經濟循環,吉林省有五大優勢:
一是資源優勢。吉林省幾乎集中了發展冰雪經濟所有的天然優勢,粉雪、冰湖、霧凇、溫泉,且“溫暖相約”。
二是區位優勢。吉林省東部特別是大長白山區域溫潤多雪,是全國最具商業價值的冰雪經濟區之一。隨著2021年敦白高鐵和2024年沈白高鐵的開通,長白山區域必將成為我國最具發展潛力的冰雪資源區之一。
三是產業優勢。全省“西冰東雪”產業格局已經形成,長吉都市冰雪運動與休閑度假和大長白山冰雪生態度假兩個產業集聚區初具規模,以查干湖、向海、莫莫格等為核心的“冰經濟”效應初顯。2018年至2019年雪季,全省接待游客8431.84萬人次,實現冰雪旅游收入1698.08億元,分別比起步之年(2015年至2016年)雪季增長了62%、86%,形成了“中國冰雪產業發展看吉林”的市場認可度。從滑雪場競爭力核心數據看,吉林省雪道總面積1050公頃,約占全國的20%,居全國之首;架空索道41條,居全國第二,其中脫掛式高速架空索道19條,居全國第二。2019年至2020年雪季,萬科松花湖、吉林北大湖、萬達長白山3家大型滑雪度假區接待人次112.53萬,占全國大型目的地滑雪度假村總接待量的43.96%,連續3年位列全國三甲;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場是亞洲首座全天候標準化國家訓練基地。“中國品質滑雪在吉林”已成業界共識。
四是政策優勢。目前,吉林省制定的冰雪產業政策正處于政策的創新期和紅利期,但由于市場與政策的結合還沒有到位,政策創新空間潛力巨大。
五是創新優勢。吉林省是全國第一個以系統思維、全產業鏈模式發展冰雪產業的省份,冰雪實踐的創新在吉林、冰雪政策的引領在吉林、冰雪理論的突破在吉林、冰雪文化的生成在吉林、冰雪人才的培育在吉林。
融入國際大循環,構建吉林冰雪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冰雪經濟循環,吉林的最大優勢是市場。吉林是世界上最大的冰雪消費市場,具有國際優勢。吉林省正在積極推進的“冰雪絲路”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它是以吉林為核心、立足東北地區、面向東北亞、放眼“一帶一路”沿線冰雪國家合作交流的重要載體,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一帶一路”在東北地區的再挖掘、再實踐。
“十四五”時期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思路是著眼雙循環、瞄準雙目標、突出“三引領、五突破、兩堅持”:
一是引領冰雪實踐,踐行冰雪經濟思想。吉林要成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冰雪經濟思想的重要實驗田、創新先導區,始終走在冰雪經濟實踐與思想的前沿。堅定地培育冰雪人口,培育萬億級冰雪產業;深化冰雪經濟研究,持續打造開放的冰雪思想盛會,探索研發“中國與全球冰雪競爭力指數”,對接國際發展。
二是引領冰雪文化,筑就冰雪價值高地。“最美雪花飄落在吉林、最佳品質滑雪在吉林、最好冰雪故事在吉林”,這是吉林的“冰雪三寶”。將“冰雪三寶”藝術化,開發冰雪文化產品;將冰雪產品生活化,加大冰雪人口轉化;將冰雪文化地標化,謀劃國家冰雪博物館;將冰雪故事國際化,讓世界傾聽吉林聲音。
三是引領冰雪旅游,建設冰雪經濟中心。統籌推進長春吉林,大長白山,查干湖、向海、莫莫格三大冰雪經濟增長極;成立吉林省冰雪標準委員會,推動吉林冰雪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發揮好國家冰雪旅游人才培訓基地、全國滑雪場聯盟作用;建設國家冰雪旅游數據中心,服務全國。
四是突破體制局限,增加冰雪有效供給。推進冰雪資源體制改革,推進生態冰雪場館等重大項目落地,設立冰雪生態重大課題,為政策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提供科學依據。
五是突破認識誤區,構建全域冰雪格局。冰雪自然、冰雪生活以及相融共生的冰雪文化都能進行產業開發,都是冰雪經濟的主陣地。做好“冰雪旅游東西環線”細化工作,加快完善各城市段精品旅游小環線,以雙環線帶動冰雪旅游帶、冰雪產業集聚區、冰雪城鎮發展;強化西部、優化東部,構建聯動冬夏、帶動春秋、驅動全年的全域、四季發展格局。
六是突破市場盲區,培育溫暖冰雪品牌。持續打造“溫暖相約·冬季到吉林來玩雪”品牌,突出特色,讓目的地品牌形象更具象;傳遞溫暖,讓城市品牌更亮麗;優化服務,讓中國“品質滑雪”品牌更鮮明;打造“雪博會”以及“一會十節百活動”品牌載體集成,讓營銷矩陣更具“集客力”。
七是突破效率限區,培育冰雪核心能力。以提升冰雪經濟效益為核心,優化冰雪產業要素,搭建冰雪創新生態,著力培育核心競爭能力。金融助力,創新冰雪金融新模式、新路徑;互聯網賦能,培育智慧冰雪、冰雪裝備新勢力;全球引智聚才,構筑中國冰雪人才新高地。
八是突破交通偏區,暢快超級流量通道。完善旅游雙環線交通與公共服務體系。推進沈白高鐵項目,建設中國最美高鐵冰雪旅游帶;建設長春、長白山“雙門戶”,優化東北冰雪旅游格局。
九是堅持產業主體,構建現代冰雪經濟。堅持冰雪產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延長產業鏈、拓展產業面,形成產業集群,生成產業生態。優化以冰雪旅游、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為核心的冰雪產業體系,推進政策集成創新,集聚高端冰雪創新資源,打造世界冰雪經濟“第三極”和東北亞冰雪經濟核心區。
十是堅持協同發展,開放共享冰雪力量。主動作為,構建“冰雪循環共同體”,以“冰雪絲路”為重要載體,鼓勵省內東西冰雪流量互換;共同建設東北冰雪經濟功能區;加強京吉、京浙協作,推動冰雪經濟南北合作;拓展國際冰雪朋友圈,籌辦“冰雪絲路”國際論壇,推廣“冰雪絲路卡”,組織“冰雪絲路杯”粉雪聯賽“滑”向世界。
(作者楊安娣,系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