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后,冰雪產業發展便和冰雪競技水平提升、冰雪運動普及一道被納入政策關注領域,和“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緊密相連。北京冬奧申辦成功一年后,即2016年11月,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等中央多部委印發《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其中對冰雪產業發展提出了明確目標。為保障該規劃的順利實施,上述各部門還聯合印發了配套的《全國冰雪場地設施建設規劃(2016—2022年)》,從硬件基礎上補齊短板。
今年9月北京冬奧會即將迎來倒計時500天這個重要節點,同時今年也是冬奧申辦成功5周年,還是《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里重要的節點。回顧5年來冰雪產業的發展,可謂成績斐然,值得濃墨重彩去描述。
五年來,我國冰雪產業規模上了一個臺階,產業鏈基本形成完整閉環。傳統冰雪重鎮東北地區,冰雪產業已經和當地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緊密相關,成為推動上述地區社會發展的一股強勁力量,黑龍江、吉林兩省相繼出臺省級政策,推動冰雪產業和旅游、文化等產業融合聯動,目標是將東北的冰雪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正在被生動實踐。河北崇禮,一座因為冬奧會而異軍突起的北方小城,正成為東北亞區域的滑雪勝地,滑雪成為當地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以往的貧困縣蛻變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典范。新疆、內蒙古等西北地區,也正乘冬奧之春風,構建大冰雪格局,成效正在顯現。
北方冰雪漫天,南方也正在迎頭趕上。云南、貴州等省市雖然雪季很短,但溫度更加適宜,所以西南一帶近年來室外滑雪也逐步繁榮,除了氣候優勢,西南地區還有地緣區位優勢,讓東南亞各國游客品賞滑雪樂趣成為他們的主攻方向,這一差異化的競爭優勢也讓這個地區的雪場未來被看好。而浙江、廣東等經濟發達的南方省份,自然不愿缺席這場冰雪發展盛宴,室內滑雪成為他們的選擇,近期“融創系”“喬波系”“啟迪系”等相繼在南方布局室內滑雪場,規模一家比一家大,讓南方群眾不用再遠赴幾千公里之外的東北享受冰雪,而是在家門口就能嬉戲在雪白的世界里。
在滑雪場不斷增加,滑雪人群和雪場營收大幅提升的同時,滑雪裝備等國產化替代進程也正在加快。在政策推動下,東北、河北等地相繼建立滑雪裝備制造基地,很多以往只能外購的高端產品和用具,正成為中國企業參與分享市場成長紅利的新品,冰雪產業正形成良性的發展閉環。
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雖然冰雪產業五年來高速發展,但也暴露出不少問題,同時對照相關發展規劃,距離目標尚有不小差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許多冰雪企業暴露出抵抗風險能力差的弱點,持續經營、全季經營的理念還未真正形成。整個行業依然處于粗放管理狀態,對政策的依賴過強,自身造血功能和機制偏弱,這對我國冰雪產業長遠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同時對順利實現冰雪產業2025年產業規模上萬億的宏觀目標形成嚴峻挑戰。
成績斐然不可盲目樂觀,任重道遠且須揚鞭策馬,中國冰雪產業依然在前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