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一屆的國際冬季運動(北京)博覽會上,細心的觀眾會發現,除了冰雪器材商、賽事運營商等傳統參展主體外,各地也積極組團參與,北京延慶、河北崇禮、吉林長白山、黑龍江亞布力、新疆阿勒泰等,都把各自的冰雪資源、稟賦及冰雪發展藍圖以多種形式展示出來,讓觀眾仿佛真切地置身于北國冰雪世界中……實際上,這可視作中國室外滑雪產業發展格局的縮影。
近年來,特別是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以來,我國冰雪產業開始了一段大發展的歷程。室外滑雪從傳統的重鎮東北,逐步擴展到華北、西北,乃至華中、西南,室內滑雪場的異軍突起,更讓滑雪打破了自然條件的束縛,填補了東南、華南等地在滑雪市場上的空白。同滑雪相比,室內滑冰市場的擴張更加迅捷,“北冰南展西擴東進”讓重慶有能力舉辦花滑世界杯,讓深圳人有機會現場欣賞冰球比賽,讓上海、浙江、廣東等省市的冰上運動隊有底氣和傳統的北方強隊一決高下。實踐證明,冰雪運動普及與冰雪產業的發展,為群眾健身提供了多樣化選擇,讓更多人領略到冬季運動獨特的魅力,同時為各地經濟增長方式和動力轉換提供了新選擇。它讓更多人看到,經濟增長可以不再依賴資源的累計投入,滑雪能有效帶動健身、食宿、會展等消費和旅游市場,催生和促進與滑雪相關的產業鏈整體增長,更大范圍、更大力度地增加就業,以往人們眼中的“冷資源”,正日益轉化為“熱經濟”。同時,冰雪產業這一帶有綠色特質、高科技特點、高附加值特征的朝陽產業,也正成為城區功能轉型和再造的重要依托和方向。地處北京市區的首鋼廠區,借助北京冬奧會籌備的歷史契機實現華麗轉身,一片近乎停滯的工業遺產區,變成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冰雪產業創意、創業、孵化和運營區。冰雪可以讓經濟增長更綠色,讓城市更具活力、更宜居,讓我們的小康生活更幸福。
由“冷”到“熱” 雪讓山野沸騰
30歲的崇禮姑娘胡紅梅今年春節后,從外地城市回到家鄉,進入富龍滑雪場工作,負責接待旅游大客車。與以往不同,現在的崇禮不但在雪季游客盈門,在夏秋季也成了包括北京、天津、內蒙古等臨近省區市群眾旅游的目的地,四季經營的理念正被崇禮滑雪場的經營者重視,加上北京至崇禮的高鐵投入運營,這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北方小鎮正以“雪”為貴,吸引著世人的目光,沿著超越常規的速度在發展。而十幾年前,當時還是國家貧困縣的崇禮沒有足夠多的工作崗位,像胡紅梅這樣的年輕人,大多選擇外出打工。隨著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崇禮作為賽事舉辦區域之一,滑雪資源被有效激活,滑雪場多了,配套設施完備了,來滑雪的人多了,工作機會自然就多了。“離家近,待遇也不錯,而且可以常年不間斷工作。”胡紅梅說。
現在的崇禮,每年吸引雪客約100萬人次,加上各雪場都很重視四季經營,與冰雪相關的旅游市場越來越火爆。2018—2019年雪季,崇禮和滑雪相關的旅游總收入接近20億元,滑雪已成為當地第一支柱產業,并成為當地居民收入的重要來源,崇禮也借此成功扔掉了貧困縣的帽子。從崇禮由貧困縣到冬奧城的逆襲中,我們看到的不是依靠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和不可再生資源的投入,而是依靠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和利用,走綠色、循環經濟之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充分體現了冰雪產業的特質。
依靠自然資源,發展冰雪產業,崇禮不是成功的孤例。實際上,從傳統的冰雪產業重地東北,到新興的冰雪市場新疆、內蒙古,都在尋求做大做強冰雪產業。
由“熱”到“冷” 冰使城市更美
在北京石景山區,曾屹立著一座鋼鐵巨人——北京首鋼。由于環境治理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需要,首鋼搬遷到河北,留下一大片廠區,只剩下一座座高爐向人們訴說著它曾經的輝煌。不但在北京,在世界各地,如何有效利用和改造工業區都是一個難以破解的難題。北京冬奧會讓首鋼廠區遇到了難得的轉型良機,曾經火熱的煉鋼廠如今化身“四塊冰”,正在熱切期盼著2022年冬奧會的到來。除了廠房變冰場,這里還充分利用工業遺存建筑,通過改造變為辦公區、創意園,吸引各種機構入駐,一個新的創意孵化商務區已具雛形,同時也向世人展示著新時代中國發展的新理念。
首鋼的華麗轉身給了其他地方啟示。據悉,上海、杭州等地也有搬遷工業廠區在做類似的規劃,讓冰雪融入城區的功能轉型中,再造城市一片藍天,一片靜謐,一片外冷內熱的宜居氛圍。
崇禮的雪和首鋼的冰,為中國增添了美的底色,可被視為我國冰雪產業近年來發展的典型和縮影,也是在即將舉辦北京冬奧會的戰略機遇下,冰雪產業發展取得的新成果。(劉先永)